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1 选题依据与科学意义 | 第11-13页 |
2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8-19页 |
5 主要认识及创新性 | 第19-21页 |
1 歧口地区及邻区地质构造概况 | 第21-31页 |
·区域构造背景及构造格局 | 第21-22页 |
·基底与地壳结构特征 | 第22-24页 |
·地热场特征 | 第24-25页 |
·地层层序 | 第25-31页 |
·前新生代地层 | 第26-28页 |
·新生代地层 | 第28-31页 |
2 歧口地区断裂构造特征 | 第31-56页 |
·断裂级别与主要特征 | 第31-39页 |
·断裂级别划分 | 第31页 |
·一级断裂 | 第31-36页 |
·二级断裂 | 第36-38页 |
·三级断裂 | 第38-39页 |
·断裂组合和构造式样 | 第39-41页 |
·主要构造层断裂特征统计分析 | 第41-51页 |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 第41-43页 |
·沙三期(沙三段顶界面) | 第43-45页 |
·沙一期(沙一段顶界面) | 第45-46页 |
·东营期(东营组顶界面) | 第46-47页 |
·馆陶期(馆陶组顶界面) | 第47-49页 |
·明化镇期(明化镇组顶界面) | 第49-51页 |
·主要构造层各断裂要素对比研究 | 第51-56页 |
·沙三段顶构造层各断裂要素特征 | 第52页 |
·沙一段顶构造层各断裂要素特征 | 第52-53页 |
·东营段顶构造层各断裂要素特征 | 第53页 |
·馆陶段顶构造层各断裂要素特征 | 第53-54页 |
·明化镇段顶构造层各断裂要素特征 | 第54-56页 |
3 歧口地区构造特征与构造迁移 | 第56-73页 |
·伴生构造 | 第56-59页 |
·断裂优势走向改变 | 第59-61页 |
·构造迁移 | 第61-67页 |
·断裂活动强度的迁移 | 第61-64页 |
·沉积-堆积中心迁移 | 第64-66页 |
·岩浆活动迁移 | 第66-67页 |
·与渤海湾盆地其它诸单元构造特征对比 | 第67-73页 |
4 各凹陷结构构造和古近纪地层展布特征 | 第73-87页 |
·各凹陷结构构造特征 | 第73-81页 |
·歧口深凹 | 第73-74页 |
·板桥凹陷 | 第74-76页 |
·歧北凹陷 | 第76-78页 |
·歧南凹陷 | 第78-80页 |
·北塘凹陷 | 第80-81页 |
·歧口地区古近系各组段地层展布特征 | 第81-87页 |
·沙三段展布特征 | 第82-83页 |
·沙二段展布特征 | 第83-84页 |
·沙一段展布特征 | 第84-85页 |
·东营组展布特征 | 第85-87页 |
5 古近纪歧口深凹与周邻凹陷的关系及演化 | 第87-109页 |
·歧口地区主要构造带演化 | 第87-102页 |
·北大港凸起构造带构造特征及演化 | 第87-95页 |
·塘沽-新港凸起构造带特征及地质作用 | 第95-98页 |
·沿岸构造带 | 第98-102页 |
·歧口深凹与周邻凹陷关系 | 第102-109页 |
·板桥凹陷 | 第102-104页 |
·歧北凹陷 | 第104-105页 |
·歧南凹陷 | 第105-106页 |
·北塘凹陷 | 第106-109页 |
6 歧口地区古近纪沉积面貌恢复 | 第109-125页 |
·歧口地区古近纪沉积边界探讨 | 第109-121页 |
·古近纪早中期板桥凹陷、北塘凹陷沉积西部边界探讨 | 第109-114页 |
·歧口地区北部古近纪沉积边界 | 第114-115页 |
·歧口地区东部与南堡凹陷、沙垒田隆起及沙南凹陷演化关系 | 第115-121页 |
·歧口地区南部古近纪沉积边界 | 第121页 |
·歧口地区原始沉积面貌恢复 | 第121-125页 |
7 始新世末构造事件及特征 | 第125-139页 |
·中国东部新生代盆地分布及始新世烃源岩 | 第125-128页 |
·始新世末事件 | 第128-131页 |
·火山活动 | 第131-134页 |
·构造热演化 | 第134-135页 |
·气候变化 | 第135-136页 |
·动力学机制 | 第136-139页 |
8 歧口地区构造演化 | 第139-149页 |
·凹陷发生的区域背景 | 第139-141页 |
·古近纪(裂陷期) | 第141-147页 |
·孔店期 | 第141-142页 |
·沙河街期 | 第142-145页 |
·东营期 | 第145-147页 |
·新近纪(裂后期) | 第147-148页 |
·馆陶期 | 第148页 |
·明化镇期 | 第148页 |
·第四纪 | 第148-149页 |
9 歧口地区典型构造剖析及其油气效应 | 第149-174页 |
·“包心菜”构造的形成机制与演化 | 第149-156页 |
·基本构造特征 | 第149-152页 |
·形成机制及演化 | 第152-154页 |
·歧口地区其他“包心菜”构造 | 第154-156页 |
·滑覆构造剖析 | 第156-164页 |
·埕北滑脱构造 | 第157-160页 |
·塘沽新港滑脱构造 | 第160-162页 |
·大张坨滑脱构造 | 第162-163页 |
·成因机制及对油气影响 | 第163-164页 |
·横向构造带特征和地质作用 | 第164-174页 |
·大中旺-歧东横向构造带 | 第165-170页 |
·港西-港东断裂之间横向调节带 | 第170-174页 |
结论 | 第174-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6-187页 |
致谢 | 第187-188页 |
作者简介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