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子北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目录第8-11页
前言第11-25页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11-12页
     ·选题依据第11-12页
     ·研究意义第12页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2-18页
     ·含油气系统研究现状第12-15页
     ·成藏系统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5-17页
     ·鄂尔多斯盆地成藏地质条件研究第17-18页
     ·子北地区目前存在问题第18页
   ·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第18-21页
     ·研究内容第18-19页
     ·采用的关键技术及技术路线第19-21页
   ·完成的工作量第21-22页
   ·取得的主要认识第22-24页
   ·取得的创新性成果第24-25页
第一章 子北地区地质概况第25-44页
   ·子北地区区域地层充填特征第25-27页
   ·中生界延长组沉积背景及演化第27-29页
   ·子北地区地层划分方法及结果第29-44页
     ·子北地区地层划分方案第30-38页
     ·地层对比及发育特征第38-44页
第二章 子北地区影响生储盖要素的构造和沉积特征第44-70页
   ·油田构造特征第44-47页
     ·长2段油层组构造特征第44-45页
     ·长4+5段油层组构造特征第45-46页
     ·长6段油层组构造特征第46页
     ·长7段油层组构造特征第46-47页
   ·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第47-70页
     ·子北地区延长组沉积微相划分与识别第47-55页
     ·长2油层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及演化第55-59页
     ·长4+5油层组沉积微相平而展布及演化第59-61页
     ·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平而展布及演化第61-70页
第三章 子北地区油层分布特点及油藏特征第70-83页
   ·油层分布特征第70-78页
     ·长2段油层分布特征第70-72页
     ·长3段油层分布特征第72-73页
     ·长4+5段油层分布特征第73页
     ·长6段油层分布特征第73-77页
     ·延长组下组合长7-长10油层分布特征第77-78页
   ·油藏类型及特征第78-83页
     ·流体性质第78页
     ·温压特征第78-79页
     ·油藏类型第79-83页
第四章 子北地区延长组含油气系统基本要素特征第83-120页
   ·烃源岩特征与评价第83-85页
     ·烃源岩分布特征第83-85页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第85页
   ·储层特征与评价第85-114页
     ·岩石学特征第85-93页
     ·物性特征第93-101页
     ·成岩作用特征第101-109页
     ·物性非均质性特征第109-111页
     ·储层分类及评价第111-114页
   ·盖层特征与评价第114-117页
     ·区城盖层第114-116页
     ·局部盖层第116-117页
   ·生储盖组合特征第117-120页
     ·长2油气成藏组合特征第117-118页
     ·长6、长4+5油气成藏组合特征第118-120页
第五章 含油气系统基本地质作用及其与地质要素的配置关系第120-128页
   ·烃源岩热演化阶段及其成烃作用与过程第120-124页
     ·热演化史第120-121页
     ·油气成藏期次与成藏模式第121-124页
   ·圈闭形成与生烃期的配置关系第124-125页
   ·后期改造与保存条件分析第125-126页
   ·含油气系统的划分第126-128页
     ·含油气系统划分的依据第126页
     ·子北地区含油气系统划分第126-128页
第六章 含油气系统有利成藏区块评价第128-146页
   ·油气富集规律第128-140页
     ·油藏分布受分流河道砂体展布控制第128-132页
     ·油藏分布受鼻状隆起控制第132-133页
     ·纵向上油藏分布受优质区域盖层的发育和分布控制第133-135页
     ·储层物性及其非均质性控制了油藏的分布特征第135-138页
     ·油藏分布受垂向运移通道控制第138-140页
   ·有利成藏区块预测第140-146页
     ·长2油层组预测有利区第141页
     ·长4+5油层组预测有利区第141-142页
     ·长6、油层组预测有利区第142-146页
主要结论与认识第146-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5页
 内部资料第148-149页
 公开资料第149-15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5-15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5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第155-156页
致谢第156-157页
作者简介第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歧口凹陷中、新生界火成岩储层特征及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下一篇:歧口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和始新世末构造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