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 ·GM 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GOM(1,1)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研究现状小结 | 第17-18页 |
|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第19-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反向累加生成及其性质 | 第22-32页 |
| ·反向累加生成与反向累减生成 | 第22-25页 |
| ·反向累加生成的性质 | 第25-32页 |
| ·反向累加生成的准光滑性 | 第25-29页 |
| ·反向累加生成的准指数规律 | 第29-32页 |
| 第三章 GOM(1,1)模型的优化和求解 | 第32-44页 |
| ·GOM(1,1)模型的定义 | 第32-33页 |
| ·GOM(1,1)模型背景值的优化 | 第33-37页 |
| ·GOM(1,1)优化模型的求解 | 第37-41页 |
| ·时间响应函数的最小二乘优化 | 第37-39页 |
| ·以x (1)( n )为初始条件的时间响应函数优化 | 第39-41页 |
| ·算例分析 | 第41-42页 |
| ·指数序列算例分析 | 第41-42页 |
| ·实际数据算例分析 | 第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GOM(1,2)模型和 GOM(2,1)模型的求解 | 第44-54页 |
| ·GOM(1,2)模型 | 第44-48页 |
| ·GOM(1,2)模型的构建 | 第44-45页 |
| ·GOM(1,2)模型参数 a ,b2 的估计 | 第45-47页 |
| ·GOM(1,2)模型参数 c 的求解 | 第47-48页 |
| ·GOM(2,1)模型 | 第48-52页 |
| ·GOM(2,1)模型的构建 | 第48-49页 |
| ·GOM(2,1)模型的参数估计 | 第49-51页 |
| ·GOM(2,1)模型的白化方程求解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基于反向累加的 GOM 模型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应用 | 第54-68页 |
| ·“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现状 | 第54-59页 |
| ·“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现状 | 第54-55页 |
| ·“十一五”期间我国污染物排放现状 | 第55-58页 |
| ·“十二五”能源规划目标 | 第58-59页 |
| ·我国节能减排相关指标值的灰色预测分析 | 第59-65页 |
| ·我国单位 GDP 能耗的灰色预测分析 | 第59-61页 |
|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灰色预测分析 | 第61页 |
| ·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灰色预测分析 | 第61-62页 |
| ·我国 SO2 排放量的灰色预测分析 | 第62-63页 |
| ·我国 CO2 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灰色预测分析 | 第63-65页 |
| ·“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 第65-68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 ·全文总结 | 第68-69页 |
|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