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14页 |
| 一、问题之源 | 第8-9页 |
| 二、研究之因 | 第9-12页 |
| (一) 苏珊·朗格符号美学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二) 西方对艺术“生命形式”的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 三、研究之脉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苏珊·朗格艺术生命形式理论的土壤及源泉 | 第14-36页 |
| 一、朗格的生平和著述 | 第15-17页 |
| 二、朗格艺术符号美学思想简介及来源 | 第17-24页 |
| (一) 怀特海的逻辑符号论 | 第18-21页 |
| (二) 卡西尔的人类文化符号论 | 第21-24页 |
| 三、西方生命形式理论的发展脉络 | 第24-34页 |
| (一) 西方哲学家对于艺术“生命形式”的相关论述 | 第24-29页 |
| (二) 西方生命美学对艺术“生命形式”理论的影响 | 第29-34页 |
| 小结 | 第34-36页 |
| 第二章 艺术是一种符号 | 第36-54页 |
| 一、艺术即是一种符号 | 第36-39页 |
| 二、艺术是一种表现性(表象性)符号 | 第39-43页 |
| 三、艺术符号与艺术中的符号 | 第43-44页 |
| 四、艺术符号的创作过程——艺术抽象 | 第44-48页 |
| 五、幻像化——艺术抽象的关键 | 第48-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三章 艺术是生命的投射 | 第54-69页 |
| 一、艺术是情感的形式 | 第54-59页 |
| 二、情感与生命的关系 | 第59-63页 |
| 三、艺术是对生命的投射 | 第63-68页 |
| 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四章 艺术自身是一种生命形式 | 第69-92页 |
| 一、生命形式的内涵 | 第69-79页 |
| 二、艺术作为生命的一种逻辑形式 | 第79-81页 |
| 三、生命形式的意味 | 第81-84页 |
| 四、直觉把握生命意味的形式 | 第84-89页 |
| 小结 | 第89-92页 |
| 第五章 中国艺术的“气韵生动”形式理论 | 第92-124页 |
| 一、中国哲学即生命哲学 | 第92-96页 |
| 二、中国艺术是对天地生命精神的表现 | 第96-105页 |
| (一) 艺术家内在生命精神的写照 | 第96-97页 |
| (二) 天地生命精神的颂扬 | 第97-102页 |
| (三) 天地生命精神即是“和”的精神 | 第102-105页 |
| 三、中国艺术是一种“气韵生动”的形式 | 第105-117页 |
| (一) 气韵生动之内涵 | 第106-110页 |
| (二) “气韵生动”之原理 | 第110-117页 |
| 四、观照——体味——妙悟的审美感知方式 | 第117-121页 |
| (一) 观照 | 第117-118页 |
| (二) 体味 | 第118-119页 |
| (三) 妙悟 | 第119-121页 |
| 小结 | 第121-124页 |
| 第六章 回归生命之根的艺术教育 | 第124-151页 |
| 一、艺术教育为何要回归生命之根 | 第124-130页 |
| 二、对几种艺术教育理论的反思 | 第130-139页 |
| (一) 艺术工具论的艺术教育观 | 第130-134页 |
| (二) 艺术本位论的艺术教育观 | 第134-139页 |
| 三、朗格的生命形式理论对艺术的教育的启示——回归生命之根 | 第139-150页 |
| (一) 关于艺术创造——艺术“生命形式”的自然“生成” | 第139-143页 |
| (二) 关于艺术欣赏——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 | 第143-150页 |
| 小结 | 第150-151页 |
| 结语 | 第151-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2-158页 |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