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美学论文--美学理论论文

“审美经验”再认识

中文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8页
引言第18-28页
 一、“审美经验”的研究现状以及文献综述第19-25页
 二、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方法与思路第25-28页
第一章 “审美经验”范畴探析第28-58页
 第一节 西方“审美经验”范畴的历史嬗变第31-39页
  一、“审美经验”范畴的建构——心理学分析第31-33页
  二、“审美经验”范畴的发展——实用主义描述与现象学还原第33-35页
  三、“审美经验”范畴的解构——分析主义语言学批判第35-36页
  四、“审美经验”范畴的重构——新实用主义恢复与后现代解读第36-39页
 第二节 中国“审美经验”范畴的本土传统与历史演变第39-47页
  一、古典美学中体悟式艺术经验的阐发第39-40页
  二、超功利、自律性“审美经验”范畴的萌芽第40-41页
  三、“审美经验”范畴的心理学深化第41-42页
  四、唯物主义美感论与非自律性“审美经验”的强调第42-43页
  五、实践论基础上“审美经验”的体系化建构第43-45页
  六、开放、普适、兼容的“审美经验”现代形态第45-47页
 第三节 “审美经验”基本规定性描述第47-58页
  一、审美经验“结构层”分析——动态复合的框架系统第48-50页
  二、审美经验“涵义层”分析——兼收并蓄的文化内涵第50-52页
  三、审美经验“个性层”分析——多元整合的间性特征第52-54页
  四、审美经验“语境层”分析——活跃开放的互动语境第54-55页
  五、审美经验“价值层”分析——指向未来的生存精髓第55-58页
第二章 审美经验与市场经济的联姻与博弈第58-83页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当下语境:市场原则与现代性资本逻辑的崛起第58-63页
  一、“看不见的手”对审美的全面渗透与解构第58-60页
  二、作为经济策略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第60-61页
  三、消费意识形态:大众审美经验的潜意识背景第61-63页
 第二节 物化阴影下审美经验的悖论式实现第63-72页
  一、与视像联袂的快感经验、狂欢经验、欲望经验第63-66页
  二、“同质同构”、“共时生成”的标准化经验第66-67页
  三、物质主义与功利性凸显的现实感性经验第67-70页
  四、身体高度参与的介入式经验第70-72页
 第三节 审美经验与审美经济第72-83页
  一、强力介入的身体经验与走向市场的“身体产业”第73-75页
  二、审美经验与“体验经济”的孕育发展第75-77页
  三、审美经验与“时尚产业”的感性生存第77-83页
第三章 审美经验与现代科技的双重建构第83-111页
 第一节 分裂与综合:审美与科学的新语境第84-88页
  一、从相互对立→相互交融第84-86页
  二、从“原则差异→“程度差异”第86-87页
  三、科学美:“照亮道路”之真理与“温暖人心”之真理第87-88页
 第二节 审美经验与科学认知第88-95页
  一、审美经验——完善科研主体的心理结构第89-91页
  二、审美情感——推动科学发展的深层动力第91-92页
  三、审美想像——提供由科学到审美的主要手段第92-93页
  四、审美判断——提供科学评价的辅助标准第93-95页
 第三节 科技关联时代审美经验的迁转第95-105页
  一、现代科技的“自由开放性”带来审美经验的无限丰富性第96-97页
  二、现代科技的“模块化架构”带来审美经验整体形式感的解构第97-99页
  三、现代科技的“自动化处理”带来审美经验的交互性第99-100页
  四、现代科技的“数值化呈现”带来审美经验的虚拟性第100-102页
  五、现代科技的“传播方式演进”带来审美经验感知模式的转型第102-105页
 第四节 审美经验与现代科技的双重悖论第105-111页
  一、现代科技的丰富化与审美经验的单一化第105-107页
  二、现代科技的强化与审美经验的退化第107-109页
  三、现代科技的控制化与审美经验的包容化第109-111页
第四章 审美经验与公共领域的审美建构第111-132页
 第一节 “公共领域”的发展与“审美公共领域”的建构第112-116页
  一、公共领域的研究路向与普遍性视角第112-113页
  二、当代公共领域存在与构成的普遍性因素第113-114页
  三、自由开放、理性批判、和谐交往的“审美公共领域”第114-116页
 第二节 审美经验与公共领域的精神内核第116-120页
  一、审美经验的社会共通性——公共领域的心理纽带第116-118页
  二、审美经验的社会交往性、对话性——舆论共识的形成基础第118-119页
  三、审美经验的开放性——公共领域多元化的审美基础第119-120页
 第三节 审美经验的转型与多元的公共领域图景第120-132页
  一、审美经验的多元化与公共领域呈现模式的位移第120-122页
  二、审美经验的“黏合剂”作用与公私领域的纠结不清第122-124页
  三、审美经验的社会交往性与“全球性文化公共领域”的审美悖论第124-127页
  四、“超真实”的审美经验与“虚实难辨”的公共领域第127-129页
  五、审美经验的话语狂欢与“伪”公共领域倾向第129-132页
第五章 审美经验与生态审美转向第132-152页
 第一节 审美观念的生态变革与转向第133-137页
  一、理解世界的新范式:生态的追问与关怀第133-134页
  二、“后现代”是生态学时代第134-136页
  三、“生态审美观”的建立与“生态审美经验”的形成第136-137页
 第二节 审美经验与自然生态的遮蔽与澄明第137-144页
  一、审美经验的原初特性:与生态自然的冥然契合第138-140页
  二、分离式、认识性审美经验与自然的“祛魅”第140-142页
  三、介入式、存在性审美经验与自然的“复魅”第142-144页
 第三节 审美经验与人类的审美化生存第144-152页
  一、生态审美经验的恢复与生态观、人文观、审美观的统第144-146页
  二、生态审美经验的“主体间性”与人类“诗意的栖居”第146-148页
  三、生态审美经验的价值实现:“亲和”的人与世界关系构建第148-152页
第六章 审美经验与文学艺术第152-186页
 第一节 审美经验与文艺的创作、接受和批评第153-161页
  一、审美经验对文艺创作的烛照与引导第154-157页
  二、审美经验对文学接受的净化与超越第157-159页
  三、作为文艺批评基础和标准的审美经验第159-161页
 第二节 审美经验与文学现实生态的互动第161-171页
  一、多元化审美经验使文学由“封闭限定”走向“延展开放”第162-164页
  二、视觉化审美经验使文学由“静观沉思”转向“图像观看”第164-167页
  三、感性化审美经验使文学由“观照社会”转向“阅读身体”第167-170页
  四、欲望化审美经验使文学由“审美批判”转向“市场扩张”第170-171页
 第三节 个案研究:审美经验与“后现代”文学样式的审美特性第171-186页
  一、网络文学:传统审美经验的“后现代”解构第172-175页
  二、文学类畅销书:“后现代”审美经验的时尚文本第175-180页
  三、生态文学:审美经验生态转向的文本呈现第180-186页
结语第186-188页
参考文献第188-197页
致谢第197-19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98-199页

论文共1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溶质型桃果实成熟软化机理研究
下一篇:银杏雄株资源多样性分析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