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支撑理论 | 第16-17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6页 |
·社区参与规划理论 | 第16-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现实意义 | 第18页 |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8-21页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1章 马耳山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 第21-27页 |
·马耳山乡村旅游开发的历史 | 第21-25页 |
·马耳山概况 | 第21-24页 |
·马耳山景区的乡村旅游 | 第24-25页 |
·马耳山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缺失 | 第25-27页 |
·马耳山乡村旅游开发的盲目性 | 第25-26页 |
·马耳山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模糊的危害性 | 第26-27页 |
第2章 典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类型及比较分析 | 第27-37页 |
·典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类型及评价 | 第27-31页 |
·“个体农户自发”模式 | 第27页 |
·“公司制”模式 | 第27-28页 |
·“企业+农户”模式 | 第28-29页 |
·“政府+企业+农户“模式 | 第29-30页 |
·“股份合作制”模式 | 第30-31页 |
·典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 | 第31-37页 |
·不同典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对利益主体影响的比较 | 第32-33页 |
·不同典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对参与者积极性影响的比较 | 第33-35页 |
·不同典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对旅游资源影响的比较 | 第35-36页 |
·不同典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对可持续发展的比较 | 第36-37页 |
第3章 马耳山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确定与设计 | 第37-47页 |
·确定马耳山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 第37-38页 |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要做到因地制宜 | 第37页 |
·不同的发展阶段要采用不同的模式 | 第37页 |
·可持续发展问题 | 第37-38页 |
·外来事物的利弊问题 | 第38页 |
·要切实保障农户的利益 | 第38页 |
·马耳山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确定 | 第38-40页 |
·马耳山模式的确定依据 | 第38-39页 |
·马耳山模式的确定 | 第39-40页 |
·马耳山模式的设计 | 第40-45页 |
·模式参与者角色扮演及职责分工 | 第40-45页 |
·妥善处理马耳山模式中易出现的问题 | 第45页 |
·马耳山模式深度发展建议 | 第45-47页 |
·注重农户由参与者向管理者角色的转换 | 第45-46页 |
·利用景区集聚优势,注重联合开发 | 第46页 |
·注重典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综合运用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主要结论 | 第47-48页 |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