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导论 | 第14-2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一) 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必要性及其意义的研究 | 第16-17页 |
(二) 对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内容的研究 | 第17-18页 |
(三) 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方法途径的研究 | 第18-19页 |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荣辱观与荣辱观教育的基本理论探析 | 第20-27页 |
一、荣辱观的理论分析 | 第20-23页 |
(一) 荣辱观的内涵 | 第20页 |
(二) 荣辱观的历史演变 | 第20-23页 |
二、荣辱观教育的理论分析 | 第23-27页 |
(一) 荣辱观教育的科学内涵 | 第23页 |
(二) 高校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科学内涵 | 第23-24页 |
(三)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的时代价值 | 第24-27页 |
第二章 高校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内容 | 第27-31页 |
一、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 第27-28页 |
二、弘扬科学精神,增强劳动观念 | 第28-29页 |
三、倡导团结互助精神,增强学生诚信意识 | 第29-30页 |
四、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养成学生艰苦奋斗精神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高校荣辱观教育的现状和原因 | 第31-40页 |
一、高校荣辱观教育取得的成绩 | 第31-32页 |
(一) 作为荣辱观教育主阵地的高校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 | 第31页 |
(二) 作为高校荣辱观教育的主要对象的大学生高度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 | 第31-32页 |
二、高校荣辱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2-37页 |
(一) 大学生自身荣辱观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二) 高校荣辱观教育存在的误区 | 第34-36页 |
(三) 荣辱观教育的整体环境不协调 | 第36-37页 |
三、高校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37-40页 |
(一) 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及传统教育模式片面性的不利影响 | 第37页 |
(二)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 第37-38页 |
(三) 部分网络及新兴媒体的负面影响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高校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 第40-57页 |
一、转变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理念 | 第40-41页 |
(一)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40页 |
(二) 坚持情理相融、以小见大 | 第40-41页 |
二、丰富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内容 | 第41-43页 |
(一) 增强荣辱观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 第41-42页 |
(二) 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 第42页 |
(三)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将道德情感转为道德实践 | 第42-43页 |
三、拓宽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方法、途径 | 第43-50页 |
(一)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设相关选修课,加强各学科间渗透 | 第43-44页 |
(二) 注重社会实践 | 第44-45页 |
(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第45-47页 |
(四) 重视高校师德建设 | 第47-48页 |
(五) 加强高校网络教育 | 第48-50页 |
四、健全大学生荣辱观教育机制 | 第50-53页 |
(一) 健全荣辱观教育的领导决策和执行体制 | 第50-51页 |
(二) 完善荣辱观教育的管理机制 | 第51-52页 |
(三) 严格荣辱观教育评价反馈机制 | 第52-53页 |
(四) 规范荣辱观教育激励奖惩机制 | 第53页 |
五、优化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环境 | 第53-57页 |
(一) 优化学校教育环境 | 第54页 |
(二) 优化社会教育环境 | 第54-55页 |
(三)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 第55-57页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