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铸机结晶器振动系统偏心轴失效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连铸机技术发展概况 | 第11-16页 |
| ·模铸概述 | 第11-12页 |
| ·连铸机的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 ·连铸机的分类 | 第13页 |
| ·弧形连铸机工作原理 | 第13-15页 |
| ·连铸与模铸比较的优点 | 第15-16页 |
| ·连铸机结晶器及其振动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 ·结晶器简介 | 第16页 |
| ·结晶器振动装置发展概述 | 第16页 |
| ·连铸机结晶器振动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 ·失效机理研究理论 | 第18-20页 |
| ·断裂的定义和分类 | 第18页 |
| ·疲劳与疲劳寿命 | 第18-19页 |
| ·断口分析 | 第19页 |
| ·轴的工艺研究及疲劳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 ·课题来源 | 第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 ·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结晶器振动系统偏心轴断口分析 | 第22-31页 |
| ·偏心轴断口宏观检查 | 第22页 |
| ·化学成分分析 | 第22-25页 |
| ·化学成分分析的目的 | 第22-23页 |
| ·试验原理与仪器 | 第23页 |
| ·试验数据与图像 | 第23-25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5页 |
| ·金相分析 | 第25-28页 |
| ·金相分析的目的 | 第25页 |
| ·试验仪器与主要技术指标 | 第25-26页 |
| ·金相分析与显微硬度测试 | 第26-27页 |
| ·金相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 ·断口电镜扫描 | 第28-30页 |
| ·电镜扫描的日的 | 第28页 |
| ·试验原理与仪器 | 第28页 |
| ·电镜扫描图像 | 第28-29页 |
| ·电镜扫描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 ·本章小节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连铸机结晶器振动机构运动学分析 | 第31-48页 |
| ·结晶器振动方式的发展简介 | 第31-33页 |
| ·矩形速度规律 | 第31-32页 |
| ·梯形速度规律 | 第32页 |
| ·正弦振动规律 | 第32-33页 |
| ·非正弦速度规律 | 第33页 |
| ·小方坯连铸机结晶器振动规律 | 第33-38页 |
| ·结晶器振动装置的工作原理 | 第33-35页 |
| ·小方坯连铸机结晶器振动的基本规律和振动参数 | 第35-38页 |
| ·振动机构运动分析 | 第38-44页 |
| ·复数矢量运算 | 第38-41页 |
| ·结晶器振动机构运动分析 | 第41-44页 |
| ·结晶器振动机构力学建模 | 第44-47页 |
| ·动力学建模方法 | 第44页 |
| ·连铸机结晶器振动机构动力学建模 | 第44-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振动系统偏心轴有限元静态分析 | 第48-60页 |
| ·偏心轴的主要力学性能检测 | 第48-51页 |
| ·偏心轴的力学性能分析试验 | 第48-50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 ·偏心轴的有限元静态分析流程 | 第51-53页 |
| ·偏心轴的工作原理 | 第51-52页 |
| ·偏心轴有限元静态分析流程 | 第52-53页 |
| ·偏心轴有限元实体建模 | 第53-55页 |
| ·坐标系的选择 | 第53页 |
| ·单元选择 | 第53页 |
| ·材料属性 | 第53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 ·网格划分 | 第54-55页 |
| ·偏心轴的有限元静力学分析 | 第55-59页 |
| ·约束施加 | 第55页 |
| ·偏心轴静载荷计算 | 第55-56页 |
| ·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连铸机振动系统偏心轴的模态分析 | 第60-70页 |
| ·偏心轴模态分析的必要性 | 第60页 |
|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方程及其解耦理论 | 第60-66页 |
| ·模态分析的实质 | 第60页 |
|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方程及其解耦 | 第60-66页 |
| ·偏心轴模态分析与结果讨论 | 第66-68页 |
| ·模态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66-67页 |
| ·模态求解和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六章 偏心轴失效机理及其改进方案 | 第70-73页 |
| ·偏心轴失效的基本原因与基本改进措施 | 第70页 |
| ·偏心轴失效的基本原因 | 第70页 |
| ·偏心轴的基本改进措施 | 第70页 |
| ·提高偏心轴疲劳强度和延长使用寿命的措施 | 第70-72页 |
| ·结构设计 | 第70-71页 |
| ·材料选择 | 第71页 |
| ·毛坯成形 | 第71-72页 |
| ·整体改性处理 | 第72页 |
| ·表面改性处理 | 第72页 |
| ·改进后的偏心轴使用效果 | 第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4页 |
|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73页 |
| ·后期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