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农民工 | 第11-12页 |
·媒体形象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关于国内农民工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理论背景——关于框架理论 | 第16-18页 |
·研究问题和方法 | 第18-21页 |
·研究问题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农民工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 | 第21-26页 |
·《文汇报》农民工报道内容分析 | 第21-24页 |
·《文汇报》农民工报道数量分析 | 第21-22页 |
·《文汇报》农民工报道体裁分析 | 第22-23页 |
·《文汇报》农民工报道议题分析 | 第23-24页 |
·《新民晚报》农民工报道内容分析 | 第24-26页 |
·《新民晚报》农民工报道数量分析 | 第24-25页 |
·《新民晚报》农民工报道体裁分析 | 第25页 |
·《新民晚报》农民工报道议题分析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农民工媒体形象的横向比较 | 第26-29页 |
·《文汇报》和《新民晚报》农民工报道框架的比较 | 第26-28页 |
·《文汇报》的政策宣传性框架 | 第26-27页 |
·《新民晚报》的刻板片面化框架 | 第27-28页 |
·《文汇报》和《新民晚报》建构的农民工形象 | 第28-29页 |
·刻板化的形象 | 第28页 |
·单一化的形象 | 第28-29页 |
·被动受者的形象 | 第29页 |
第四章 农民工媒体形象的纵向流变 | 第29-38页 |
·三十年(1978-2010)农民工媒体形象的流变 | 第29-33页 |
·负面的盲流形象 | 第29-31页 |
·进城务工的劳动者形象 | 第31-32页 |
·引发社会关注的弱势者群体形象 | 第32-33页 |
·农民工媒体形象流变的原因分析——政策导向 | 第33-38页 |
·控制流动政策阶段(1978-1983) | 第33-34页 |
·允许流动政策阶段(1984-1988) | 第34-35页 |
·控制盲目流动政策阶段(1989-1991) | 第35-36页 |
·规范流动政策阶段(1992-2000) | 第36-37页 |
·公平流动政策阶段(2000年以后) | 第37-38页 |
第五章 社会转型中的媒体 | 第38-43页 |
·社会转型期媒体的转变 | 第39-40页 |
·媒体受众需求的多样化 | 第39页 |
·媒体功能的多元化 | 第39-40页 |
·社会转型期媒体的作用 | 第40-43页 |
·社会转型期的媒体与国家政策——桥梁作用 | 第40-41页 |
·社会转型期的媒体与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渠道 | 第41页 |
·社会转型期的媒体与城市化进程——助推器 | 第41-42页 |
·社会转型期的媒体与和谐社会——调试器 | 第42-43页 |
结语 社会转型期媒体的责任 | 第43-45页 |
媒体需要提高农民工报道的质量 | 第43页 |
媒体需要多角度构建农民工议题 | 第43-44页 |
媒体需要保障农民工的主动话语权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