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疲劳检测技术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致谢 | 第8-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19页 |
| ·疲劳驾驶检测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 ·疲劳驾驶检测研究的现状 | 第14-17页 |
| ·主观检测 | 第15页 |
| ·客观检测 | 第15-17页 |
| ·检测方法的对比 | 第17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安排 | 第17-19页 |
| ·系统设计 | 第17-18页 |
| ·章节内容 | 第18-19页 |
| 第2章 图像预处理 | 第19-23页 |
| ·图像滤波处理 | 第19-21页 |
| ·邻域平均滤波 | 第19-20页 |
| ·中值滤波 | 第20页 |
| ·滤波方法的选取 | 第20-21页 |
| ·光线补偿处理 | 第21-23页 |
| 第3章 人脸分割与定位 | 第23-35页 |
| ·脸部区域分割 | 第23-30页 |
| ·自然光照条件下 | 第23-29页 |
| ·红外光照条件下 | 第29-30页 |
| ·脸部区域定位 | 第30-35页 |
| ·投影函数 | 第31-32页 |
| ·人脸边界的确定 | 第32-35页 |
| 第4章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脸部区域预测与跟踪 | 第35-40页 |
| ·Kalman 滤波方法 | 第35-36页 |
| ·状态模型 | 第35页 |
| ·测量模型 | 第35-36页 |
| ·Kalman 滤波的状态预测和更新 | 第36页 |
| ·状态预测 | 第36页 |
| ·状态更新 | 第36页 |
|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脸部区域预测与跟踪 | 第36-40页 |
| ·状态变量 | 第37页 |
| ·系统模型 | 第37页 |
| ·测量模型 | 第37页 |
| ·初始条件 | 第37-38页 |
| ·状态更新 | 第38-40页 |
| 第5章 眼睛定位与检测和疲劳程度判断 | 第40-53页 |
| ·人脸的特征结构 | 第40-41页 |
| ·眼睛的定位 | 第41-50页 |
| ·自然光照条件下 | 第41-45页 |
| ·红外光照条件下 | 第45-50页 |
| ·眼睛的检测 | 第50页 |
| ·疲劳程度的判决 | 第50-53页 |
| ·PERCLOS 简介 | 第50-51页 |
| ·PERCLOS 测量原理 | 第51-52页 |
| ·PERCLOS 参数的计算 | 第52-53页 |
| 第6章 实验与分析 | 第53-61页 |
| ·自然光照条件下 | 第53-56页 |
| ·实验环境 | 第53页 |
| ·实验设备 | 第53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 ·红外光照条件下 | 第56-61页 |
| ·实验环境 | 第56页 |
| ·实验设备 | 第56-58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 ·本文的工作和总结 | 第61-62页 |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