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致泻性大肠杆菌概述 | 第10-11页 |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 第10页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 第10-11页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H7 的危害性 | 第11页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的致病机理 | 第11-12页 |
·产志贺毒素 | 第11-12页 |
·黏附/抹去损伤 | 第12页 |
·参与黏附/抹去损伤形成过程的毒力因子 | 第12-15页 |
·LEE 岛编码的毒力因子 | 第12-13页 |
·pO157 大质粒上编码的毒力因子 | 第13-14页 |
·其他非LEE 岛编码的毒力因子 | 第14-15页 |
·影响毒力因子表达的因素 | 第15-19页 |
·调控因子 | 第15-18页 |
·环境因素 | 第18-19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大肠杆菌O157:H7 感染HeLa 细胞的体外模型的建立 | 第20-25页 |
·材料 | 第20页 |
·细胞株和菌株 | 第20页 |
·试剂 | 第20页 |
·仪器 | 第20页 |
·方法 | 第20-21页 |
·O157:H7 与HeLa 细胞比例的确定 | 第20-21页 |
·O157:H7 感染HeLa 细胞换液时间的优化 | 第21页 |
·结果 | 第21-23页 |
·O157:H7 与HeLa 细胞比例的确定 | 第21-22页 |
·O157:H7 感染HeLa 细胞换液时间的优化结果 | 第22-23页 |
·讨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CO_2对大肠杆菌O157:H7 黏附力的影响 | 第25-29页 |
·材料 | 第25-26页 |
·细胞株和菌株 | 第25页 |
·试剂 | 第25页 |
·仪器 | 第25-26页 |
·方法 | 第26页 |
·O157:H7 感染HeLa 细胞 | 第26页 |
·TritonX-100 裂解细胞及涂板计数 | 第26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26页 |
·结果 | 第26-27页 |
·讨论 | 第27-29页 |
第四章 CO_2对O157:H7 的毒力因子EspA 和Tir 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29-37页 |
·材料 | 第29页 |
·菌株 | 第29页 |
·试剂 | 第29页 |
·仪器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2页 |
·引物设计 | 第29页 |
·RNA 提取 | 第29-31页 |
·cDNA 的合成 | 第31页 |
·Real-time PCR | 第31-32页 |
·结果 | 第32-35页 |
·引物序列 | 第32页 |
·RNA 纯度和完整性检测 | 第32-33页 |
·Real-time PCR 检测结果 | 第33-35页 |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五章 利用蛋白质双向电泳寻找与黏附相关的蛋白 | 第37-43页 |
·材料 | 第37页 |
·菌株 | 第37页 |
·试剂 | 第37页 |
·仪器 | 第37页 |
·方法 | 第37-39页 |
·双向电泳样品的制备 | 第37-38页 |
·蛋白定量 | 第38页 |
·蛋白质双向电泳 | 第38-39页 |
·硝酸银法染色 | 第39页 |
·胶体图像分析 | 第39页 |
·结果 | 第39-41页 |
·全菌蛋白样品的制备 | 第39页 |
·全菌蛋白样品双向电泳结果 | 第39-41页 |
·讨论 | 第41-4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3页 |
·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附录 | 第50-52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