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导课艺术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11-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导课艺术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 ·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 | 第14页 |
| ·洛扎诺夫的情境—陶冶教学策略 | 第14-15页 |
|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5页 |
|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 第三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导课环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16-23页 |
| ·初中物理教学中导课环节的现状调查 | 第16-21页 |
| ·对教师的访谈调查及结果分析 | 第16页 |
| ·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第16-17页 |
|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第17-20页 |
| ·课堂观察及结果分析 | 第20-21页 |
| ·导课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21-23页 |
| ·导课设计方面 | 第21页 |
| ·导课内容方面 | 第21-22页 |
| ·导课方法方面 | 第22页 |
| ·导课时间方面 | 第22页 |
| ·学生参与方面 | 第22页 |
| ·教师自身方面 | 第22-23页 |
| 第四章 初中物理导课艺术设计原则及方法 | 第23-30页 |
|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导课艺术应具备的特点 | 第23-24页 |
| ·初中物理教学中导课艺术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 第24-26页 |
| ·针对性原则 | 第24页 |
| ·趣味性原则 | 第24-25页 |
| ·关联性原则 | 第25页 |
| ·简洁性原则 | 第25页 |
| ·启发性原则 | 第25-26页 |
| ·灵活性原则 | 第26页 |
| ·审美性原则 | 第26页 |
| ·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导课方法 | 第26-30页 |
| ·温故知新导入法 | 第26-27页 |
| ·生活现象导入法 | 第27页 |
| ·创设情景导入法 | 第27页 |
| ·观察实验导入法 | 第27-28页 |
| ·设置悬疑导入法 | 第28页 |
| ·新闻故事导入法 | 第28-29页 |
| ·游戏竞赛导入法 | 第29-30页 |
| 第五章 多维互动导课模式的建构及教学实践研究 | 第30-50页 |
| ·多维互动导课模式的建构 | 第30-33页 |
| ·多维互动导课模式的提出 | 第30-31页 |
| ·多维互动导课模式的特点 | 第31-32页 |
| ·多维互动导课模式的实施步骤 | 第32-33页 |
| ·教学实践研究 | 第33-44页 |
| ·教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 第33-40页 |
| ·实验数据的实现和分析 | 第40-43页 |
| ·教学实验后的学生访谈 | 第43-44页 |
| ·教学实践对导课艺术的启示 | 第44-50页 |
| ·运用导课艺术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44-45页 |
| ·导课艺术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 第45-50页 |
| ·对教师的要求 | 第45-47页 |
| ·对学生的要求 | 第47-48页 |
| ·合作 | 第48-50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0-52页 |
| ·总结 | 第50页 |
| ·创新点 | 第50页 |
| ·展望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附录一 | 第55-56页 |
| 附录二 | 第56-58页 |
| 附录三 | 第58-60页 |
| 附录四 | 第60-61页 |
| 附录五 | 第61-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