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6页 |
ABSTRACT | 第16-20页 |
1 引言 | 第20-39页 |
·规模化种鸡场多病原共感染现状分析 | 第20-24页 |
·种鸡场病原分析 | 第20-21页 |
·病原共感染现状 | 第21-22页 |
·多种病原共感染的危害 | 第22-23页 |
·多病原共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第23-24页 |
·禽波氏杆菌病研究进展 | 第24-30页 |
·病原特征 | 第24页 |
·致病因子 | 第24-26页 |
·感染过程和发病机理 | 第26页 |
·感染宿主 | 第26-27页 |
·流行病学 | 第27-28页 |
·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 | 第28页 |
·致病性 | 第28-30页 |
·诊断及防治 | 第30页 |
·RAPD方法在病原基因分型方面的应用 | 第30-36页 |
·细菌基因分型技术的发展 | 第30-33页 |
·RAPD 技术的原理 | 第33页 |
·RAPD 技术的特点 | 第33-34页 |
·RAPD 在病原菌基因分型中的应用 | 第34-36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6-3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9-59页 |
·材料 | 第39-45页 |
·病料 | 第39页 |
·菌株、毒株、单抗、疫苗 | 第39-40页 |
·引物 | 第40-42页 |
·试验鸡胚、动物 | 第42-43页 |
·试剂及培养基 | 第43页 |
·主要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 | 第43-45页 |
·仪器 | 第45页 |
·方法 | 第45-59页 |
·规模化种鸡孵化场胚胎性疫病病原分析 | 第45-49页 |
·病毒性病原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45-46页 |
·支原体的分离培养 | 第46-47页 |
·细菌性病原的分离鉴定 | 第47-48页 |
·分离菌的耐药性分析 | 第48-49页 |
·B. avium鸡胚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研究 | 第49-51页 |
·B. avium分离株的复苏增殖 | 第49页 |
·B. avium 分离株的培养特性 | 第49页 |
·B. avium 分离株的生化鉴定 | 第49页 |
·B. avium 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 | 第49页 |
·B. avium 鸡胚分离株对 11 日龄鸡胚 ELD50的测定 | 第49-50页 |
·B. avium 鸡胚分离株腹腔感染 1 日龄雏鸡的 LD50比较 | 第50页 |
·B. avium 鸡胚分离株鼻腔感染 1 日龄雏鸡的比较 | 第50页 |
·B. avium 强毒株不同方式感染 1 日龄雏鸡的比较 | 第50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0-51页 |
·B. avium鸡胚分离株鼻腔攻毒雏鸡的定植规律研究 | 第51-54页 |
·兔抗 B. avium 外膜蛋白 IgG 的制备 | 第51页 |
·待检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 | 第51-52页 |
·间接免疫酶组化检测B. avium抗原定位方法的建立 | 第52-53页 |
·间接免疫荧光组化检测 B. avium 抗原定位方法的建立 | 第53-54页 |
·B. avium 鼻腔攻毒 1 日龄雏鸡定植规律检测 | 第54页 |
·禽波氏杆菌RAPD基因分型研究 | 第54-56页 |
·禽波氏杆菌的复苏 | 第54页 |
·细菌基因组 DNA 的准备 | 第54-55页 |
·RAPD 反应 | 第55-56页 |
·RAPD 指纹图谱统计分析 | 第56页 |
·亲缘关系树状图的绘制 | 第56页 |
·禽波氏杆菌与REV共感染的致病作用研究 | 第56-59页 |
·B. avium Ba15株的复苏增殖及计数 | 第56-57页 |
·REV 的增殖及 TCID50的测定 | 第57页 |
·REV 与 B. avium 共感染对鸡胚的致病作用 | 第57页 |
·胚胎期及 1 日龄 REV 感染对 B. avium 腹腔感染不同日龄雏鸡 LD50的影响 | 第57-58页 |
·胚胎期 REV 感染对 B. avium 鼻腔感染 1 日龄雏鸡致病性的影响 | 第58页 |
·雏鸡 1 日龄感染 REV 对 B. avium 在不同日龄鼻腔感染的影响 | 第58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8-5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9-115页 |
·规模化种鸡孵化场胚胎性疫病病原分析 | 第59-66页 |
·病毒性病原的检测结果 | 第59页 |
·支原体的分离结果 | 第59页 |
·细菌性病原的分离鉴定结果 | 第59-65页 |
·细菌的分离培养结果 | 第59-61页 |
·分离菌的染色镜检结果 | 第61页 |
·分离菌的生化特性 | 第61-63页 |
·分离菌的血清学鉴定 | 第63页 |
·分离菌的 PCR 鉴定 | 第63-64页 |
·分离菌的耐药性分析 | 第64-65页 |
·种鸡孵化场病原感染状况 | 第65-66页 |
·禽波氏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研究 | 第66-75页 |
·B. avium 分离株的培养特性 | 第66-67页 |
·B. avium 分离株的生化特性 | 第67页 |
·B. avium 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 | 第67-70页 |
·B. avium鸡胚分离株对11日龄鸡胚ELD50的测定 | 第70页 |
·B. avium 鸡胚分离株腹腔感染 1 日龄雏鸡的 LD50比较 | 第70-71页 |
·B. avium 鸡胚分离株鼻腔感染 1 日龄雏鸡的比较 | 第71-73页 |
·B. avium Ba15 株不同方式感染 1 日龄雏鸡的致病性比较 | 第73-75页 |
·禽波氏杆菌鼻腔感染雏鸡的定植规律 | 第75-89页 |
·兔抗B. avium外膜蛋白抗体的制备 | 第75页 |
·待检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 | 第75-76页 |
·间接免疫酶组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76页 |
·间接免疫酶组化法最佳工作条件的优化 | 第76页 |
·特异性试验和重复性试验 | 第76页 |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76-77页 |
·间接免疫荧光组化最佳工作条件的优化 | 第76页 |
·特异性试验和重复性试验 | 第76-77页 |
·B. avium 鼻腔攻毒雏鸡的定植规律 | 第77-89页 |
·鼻腔攻毒后雏鸡病变死亡结果统计 | 第77-78页 |
·B. avium 抗体的跟踪检测 | 第78-79页 |
·匀浆涂布计数法检测细菌在各内脏器官中的分布 | 第79-81页 |
·间接免疫酶组化检测 B. avium 定植规律结果 | 第81-85页 |
·间接免疫荧光组化检测 B. avium 定植规律结果 | 第85页 |
·接种环划线法分离细菌结果 | 第85页 |
·脏器抹片法检测 B. avium 结果 | 第85-89页 |
·不同方法对脏器中 B. avium 阳性率的检出结果比较 | 第89页 |
·禽波氏杆菌 RAPD 基因分型结果 | 第89-97页 |
·细菌基因组 DNA 的提取结果 | 第89-90页 |
·RAPD 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90-92页 |
·RAPD 反应随机引物的筛选结果 | 第92页 |
·RAPD 稳定性试验 | 第92-93页 |
·RAPD 反应随机引物的扩增结果 | 第93-94页 |
·禽波氏杆菌菌株的共有带率及聚类分析 | 第94-97页 |
·REV 与 B. avium 共感染的致病作用 | 第97-115页 |
·REV 与 B. avium 共感染对鸡胚的致病作用 | 第97-102页 |
·胚胎期及 1 日龄 REV 感染对 B. avium 腹腔感染不同日龄雏鸡 LD50的影响 | 第102页 |
·胚胎期 REV 感染对 B. avium 鼻腔感染 1 日龄雏鸡致病性的影响 | 第102-111页 |
·雏鸡 1 日龄感染 REV 对 B. avium 在不同日龄感染的影响 | 第111-115页 |
4 讨论 | 第115-127页 |
·规模化种鸡孵化场胚胎性疫病病原分析 | 第115-116页 |
·病料来源 | 第115页 |
·病料采集标准 | 第115页 |
·病原的分离鉴定 | 第115-116页 |
·孵化场病原分析 | 第116页 |
·细菌病原的耐药性分析 | 第116页 |
·B.avium 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 第116-118页 |
·B.avium 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 | 第116-117页 |
·B. avium 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 | 第117页 |
·B. avium鸡胚分离株对鸡胚和雏鸡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 第117页 |
·B. avium 鸡胚分离株鼻腔感染 1 日龄雏鸡的比较 | 第117-118页 |
·B.avium Ba15 株经不同方式感染雏鸡的致病性比较 | 第118页 |
·B.avium 鸡胚分离株鼻腔攻毒雏鸡的定植规律 | 第118-121页 |
·菌株的选择 | 第118-119页 |
·攻毒方法和日龄的选择 | 第119页 |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19页 |
·定植规律的检测 | 第119-121页 |
·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121页 |
·禽波氏杆菌 RAPD 基因分型 | 第121-123页 |
·传统分型方法的局限性 | 第121-122页 |
·细菌基因分型方法 | 第122页 |
·RAPD 基因分型的优越性 | 第122页 |
·禽波氏杆菌 RAPD 基因分型的标准化 | 第122-123页 |
·RAPD 多态性分析 | 第123页 |
·REV 与 B.avium 共感染的协同致病作用 | 第123-127页 |
·REV 与 B. avium 共感染鸡胚的协同致病作用 | 第123-124页 |
·胚胎期及 1 日龄 REV 感染对 B. avium 腹腔感染不同日龄雏鸡 LD50的影响 | 第124页 |
·胚胎期 REV 感染对 B. avium 鼻腔感染 1 日龄雏鸡致病性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雏鸡 1 日龄感染 REV 对 B. avium 在不同日龄感染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5 结论 | 第127-129页 |
·规模化种鸡孵化场胚胎性疫病病原分析 | 第127页 |
·B.avium 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 第127页 |
·B.avium 鸡胚分离株鼻腔攻毒雏鸡的定植规律 | 第127页 |
·B.avium 分离株的 RAPD 基因分型 | 第127-128页 |
·胚胎期及 1 日龄 REV 感染对 B. avium 腹腔感染不同日龄雏鸡 LD50的影响 | 第128页 |
·胚胎期 REV 感染对 B. avium 鼻腔感染 1 日龄雏鸡致病性的影响 | 第128页 |
·雏鸡 1 日龄感染 REV 对 B. avium 在不同日龄鼻腔感染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录用情况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