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目录 | 第12-17页 |
图录 | 第17-19页 |
表录 | 第19-2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21-35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1-27页 |
·研究背景 | 第21-25页 |
·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25-27页 |
·研究目标、内容、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 第27-31页 |
·研究目标 | 第27-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9-30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30-31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31-35页 |
·研究思路 | 第31-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35-81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5-49页 |
·区域的概念及属性转变 | 第35-36页 |
·区域规划/空间规划 | 第36-38页 |
·主体功能区规划 | 第38-46页 |
·大都市相关概念界定、特征与问题 | 第46-49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49-71页 |
·西方区域规划发展及研究演变 | 第50-56页 |
·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理论流派 | 第56-64页 |
·当代西方空间规划的新理念 | 第64-67页 |
·西方区域规划实践与研究转变 | 第67-71页 |
·国内区域规划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71-73页 |
·国内主体功能区的研究现状评价 | 第73-78页 |
·小结 | 第78-81页 |
第3章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基础 | 第81-103页 |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 第81-83页 |
·区域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变 | 第81-83页 |
·空间结构理论与主体功能区规划 | 第83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83-91页 |
·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概念 | 第83-85页 |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 | 第85-90页 |
·可持续发展与主体功能区规划 | 第90-91页 |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第91-95页 |
·成本学说 | 第91-92页 |
·要素禀赋学说 | 第92-93页 |
·新贸易理论 | 第93-94页 |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 | 第94-95页 |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与主体功能区划 | 第95页 |
·区域管治理论 | 第95-100页 |
·管治的内涵及定义 | 第95-97页 |
·区域管治的研究进展 | 第97-98页 |
·区域管治与主体功能区划 | 第98-100页 |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基础理论体系构建 | 第100-103页 |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简介 | 第100页 |
·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理论体系 | 第100-103页 |
第4章 国外区域规划实践与经验借鉴 | 第103-126页 |
·以区域均衡发展为目标的欧盟共同区域政策 | 第103-108页 |
·背景及目标 | 第103-104页 |
·空间发展的方针 | 第104页 |
·主要的区域政策 | 第104-105页 |
·欧盟区域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借鉴 | 第105-108页 |
·体系完善的德国空间规划 | 第108-112页 |
·德国空间规划概念及分类 | 第108-109页 |
·德国空间规划体系构成 | 第109-110页 |
·德国空间规划特点及借鉴 | 第110-112页 |
·集聚效益显著的日本国土规划 | 第112-119页 |
·日本的六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 | 第113-117页 |
·日本国土规划的特点及借鉴 | 第117-119页 |
·大区规划同国土规划结合的法国区域规划 | 第119-123页 |
·法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 | 第119-121页 |
·法国区域规划的借鉴 | 第121-123页 |
·国外区域规划发展对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启示 | 第123-126页 |
第5章 中国区域规划发展的历程与转变 | 第126-143页 |
·计划经济时期的区域规划波动阶段 | 第126-129页 |
·两大经济地带(内地、沿海)时期 | 第127-128页 |
·"一线、二线、三线"三大经济地带 | 第128-129页 |
·改革开放后国土开发规划的尝试阶段 | 第129-131页 |
·城市规划与经济区规划并行的时期 | 第131-136页 |
·"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发展述评 | 第132-135页 |
·城市地区规划 | 第135-136页 |
·主体功能区划的启动阶段 | 第136-137页 |
·区域规划视角和内容的转变 | 第137-140页 |
·规划关注对象的转变 | 第138页 |
·区域规划尺度标准的转变 | 第138-139页 |
·区域规划视角的转变 | 第139-140页 |
·区域治理方式的转变 | 第140页 |
·我国区域规划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140-143页 |
第6章 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体系 | 第143-162页 |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定义及特征 | 第143-146页 |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定义 | 第143页 |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特征 | 第143-146页 |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顶层设计思想 | 第146-147页 |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其他各类空间规划的关系 | 第147-153页 |
·城市总体规划 | 第147-148页 |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 第148-149页 |
·各空间规划的关联及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 | 第149-153页 |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体系 | 第153-162页 |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行政管理体系 | 第154-155页 |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流程体系 | 第155-156页 |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的政策调控和管治体系 | 第156-162页 |
第7章 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 | 第162-176页 |
·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 | 第162-164页 |
·主要指标体系述评 | 第164-168页 |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ED)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164-166页 |
·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166页 |
·SCOPE和UNEP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166-167页 |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167-168页 |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 第168-171页 |
·指导思想 | 第168页 |
·构建原则 | 第168-169页 |
·指标体系框架设计思路 | 第169-171页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171-176页 |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 第171-173页 |
·经济社会发展状态指标体系 | 第173-174页 |
·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 | 第174-176页 |
第8章 上海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证研究 | 第176-232页 |
·上海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背景和问题 | 第176-180页 |
·上海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技术路线 | 第180-184页 |
·上海主体功能区规划流程 | 第180-181页 |
·数据来源 | 第181页 |
·指标筛选与构建 | 第181-182页 |
·计算方法 | 第182-184页 |
·上海大都市主体功能区发展条件评价 | 第184-225页 |
·上海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单要素分析 | 第184-222页 |
·上海大都市主体功能区的综合评价与划分 | 第222-225页 |
·上海大都市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定位和政策方向 | 第225-232页 |
·城市功能核心区 | 第226-227页 |
·城市功能拓展区 | 第227-228页 |
·城市功能协调区 | 第228-229页 |
·城市生态发展区 | 第229-230页 |
·城市生态保护区 | 第230-232页 |
第9章 结论 | 第232-240页 |
·主要的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 第233-238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233-23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36-238页 |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238-240页 |
参考文献 | 第240-254页 |
后记 | 第254-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