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临港经济城腹双驱流域推动型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8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第2章 发展内陆临港经济的理论依据 | 第18-24页 |
| ·区位论 | 第18-19页 |
| ·工业区位论 | 第18页 |
| ·市场区位论 | 第18-19页 |
| ·中心地理论 | 第19页 |
| ·空间结构理论 | 第19-21页 |
| ·增长极理论 | 第20页 |
| ·核心——边缘理论 | 第20-21页 |
|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 第21页 |
| ·港口产业理论 | 第21-24页 |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2-23页 |
| ·产业生态群落理论 | 第23-24页 |
| 第3章 内陆临港经济发展的要素 | 第24-31页 |
| ·内陆临港经济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 ·内陆地区 | 第24页 |
| ·临港经济 | 第24-26页 |
| ·内陆临港经济发展的要素分析 | 第26-31页 |
| ·内河港口 | 第26-27页 |
| ·内陆港口城市 | 第27-28页 |
| ·内河港口腹地 | 第28-29页 |
|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 第29-30页 |
| ·政策与规划的推动因素 | 第30-31页 |
| 第4章 城腹双驱流域推动型模式 | 第31-38页 |
| ·城腹双驱流域推动型模式分析 | 第31-35页 |
| ·内陆港口城市的驱动 | 第32-33页 |
| ·内河港口腹地的驱动 | 第33-34页 |
| ·流域的依托 | 第34-35页 |
| ·城腹双驱流域推动型模式的本质 | 第35-38页 |
| ·城腹双驱流域推动型模式的发展源泉 | 第35-36页 |
| ·城腹双驱流域推动型模式的发展体制 | 第36页 |
| ·城腹双驱流域推动型模式的发展特征 | 第36-38页 |
| 第5章 乐山内陆临港经济发展分析 | 第38-62页 |
| ·乐山内陆临港经济发展的阶段分析 | 第38-41页 |
| ·原始自然阶段 | 第38页 |
| ·借力发展阶段 | 第38-40页 |
| ·主动利用阶段 | 第40-41页 |
| ·乐山临港经济发展的要素分析 | 第41-52页 |
| ·乐山港 | 第41-42页 |
| ·乐山市 | 第42-44页 |
| ·乐山港口腹地 | 第44-49页 |
| ·乐山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 第49-52页 |
| ·内河航运政策与规划的推动因素 | 第52页 |
| ·乐山发展内陆临港经济的模式构建 | 第52-54页 |
| ·乐山的驱动 | 第53页 |
| ·乐山港口腹地的驱动 | 第53-54页 |
| ·岷江流域的依托 | 第54页 |
| ·乐山发展内陆临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4-59页 |
| ·航道等级低,通航保证率低 | 第54-55页 |
| ·港口建设滞后,功能单一 | 第55-56页 |
| ·岷江航电矛盾 | 第56-57页 |
| ·环境污染问题 | 第57页 |
| ·港口竞争激烈 | 第57-59页 |
| ·乐山发展内陆临港经济的措施 | 第59-62页 |
| ·加快乐山港的基础设施建设 | 第59-60页 |
| ·解决岷江航电矛盾 | 第60页 |
| ·建立绿色港 | 第60页 |
| ·加强港港联动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