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财政困难的体制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 ·财政分权理论评述 | 第12-14页 |
| ·我国地方财政制度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 ·事权、财权、财力三者关系评述 | 第15-19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9-21页 |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 第2章 基层财政困难及其影响 | 第21-34页 |
| ·基层财政困难的界定 | 第21-22页 |
| ·基层财政困难的定义 | 第21-22页 |
| ·我国基层财政困难的特殊性 | 第22页 |
|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的变化 | 第22-28页 |
| ·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不断增长 | 第22-24页 |
| ·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倒挂”现象 | 第24-26页 |
| ·地方财政收支的弹性分析 | 第26-27页 |
| ·分税制改革后基层财政的收支变化 | 第27-28页 |
| ·基层财政困难的表现 | 第28-31页 |
| ·基层政府负债问题 | 第28-29页 |
|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问题 | 第29-31页 |
| ·由财政困难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31-34页 |
| ·基层财政困难对政府职能的影响 | 第32页 |
| ·基层政府的短视 | 第32页 |
| ·对转移支付的过度依赖 | 第32-34页 |
| 第3章 导致基层财政困难的体制原因分析 | 第34-42页 |
| ·我国财政体制演变概述 | 第34-35页 |
| ·1950-1952年的统收统支体制 | 第34页 |
| ·1953-1979年的分级管理体制 | 第34页 |
| ·1980-1993年的财政分级包干体制 | 第34-35页 |
| ·理想化的财政体制运行状态 | 第35-36页 |
| ·理想化分税制运行状态 | 第36-38页 |
| ·分税制的实质 | 第36-37页 |
| ·分税制建立的原则 | 第37页 |
| ·分税制的意义 | 第37-38页 |
| ·导致基层财政状况恶化的体制因素 | 第38-42页 |
| ·不规范的权责划分 | 第38-39页 |
| ·不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 第39页 |
| ·财政制度的法制化程度极低 | 第39-40页 |
| ·分权模式的不合理性 | 第40-42页 |
| 第4章 基层财政体制的深化 | 第42-53页 |
| ·四川省基层财政现状 | 第42-45页 |
| ·四川省基层政府的财政状况 | 第42-43页 |
| ·四川省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状况 | 第43-45页 |
| ·四川省共享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45-46页 |
| ·公共服务支出责任主体不明确 | 第45页 |
| ·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 第45-46页 |
| ·事权与财力不匹配 | 第46页 |
| ·基层财政困难与分担制 | 第46-48页 |
| ·基层财政困难问题的转化 | 第46-47页 |
| ·分担制对事权划分和界定的重新认识 | 第47页 |
| ·分担制对事权的纵向划分 | 第47-48页 |
| ·“委托-代理”关系与分担制 | 第48页 |
| ·分担制的实施措施 | 第48-51页 |
| ·对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优化 | 第48-49页 |
| ·改变财政配套资金的划拨机制 | 第49-50页 |
| ·充分发挥省级政府的利益整合作用 | 第50页 |
|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自主化 | 第50-51页 |
| ·分担制的特征和意义 | 第51-52页 |
| ·分担制的特征 | 第51-52页 |
| ·分担制的意义 | 第52页 |
| ·渐进主义模型在解决基层财政困难中的应用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