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华西村报道"开创新农村建设报道新局面 | 第11-15页 |
·"华西村报道"背景分析 | 第11-12页 |
·"华西村报道"开拓性意义 | 第12-15页 |
·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 第12-13页 |
·开辟新农村建设报道新篇章 | 第13-15页 |
第2章 "华西村报道"内容设置研究 | 第15-22页 |
·华西村经济报道 | 第15-17页 |
·工业企业带动型——反映独特的新农村发展模式 | 第15-16页 |
·共同富裕——华西之路的最大亮点 | 第16页 |
·华西村经济管理报道——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 | 第16-17页 |
·华西村政治报道 | 第17-19页 |
·奉献篇 | 第17-18页 |
·能力篇 | 第18页 |
·用人篇 | 第18-19页 |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报道 | 第19页 |
·华西村精神文明建设报道 | 第19-20页 |
·华西村的新农民报道 | 第20-22页 |
·村官吴仁宝 | 第20-21页 |
·华西村民 | 第21-22页 |
第3章 "华西村报道"媒介使用研究 | 第22-26页 |
·媒体联动实现强化效应 | 第22-24页 |
·同类媒体联动 | 第22-23页 |
·跨媒体联动 | 第23-24页 |
·灵活运用报道技巧 | 第24-26页 |
·灵活运用多种报道形式 | 第24-25页 |
·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 第25-26页 |
第4章 "华西村报道"特色分析 | 第26-33页 |
·关注视角广阔,报道力求全面 | 第26-27页 |
·生产视角和生活视角相结合 | 第26页 |
·经济视角与社会视角相结合 | 第26页 |
·提供信息与传播观念相结合 | 第26-27页 |
·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相结合 | 第27页 |
·展现农民新形象,扩展报道功能 | 第27-29页 |
·实现典型报道新突破 | 第29-31页 |
·农民正面典型的塑造 | 第29页 |
·自上而下的推广性、教育指导性向"以受众为主体"意识转变 | 第29-30页 |
·从高大全、片面化、概念化报道到多侧面全方位的展现 | 第30-31页 |
·鲜明的时代特征 | 第31页 |
·丰富的精神内涵 | 第31-33页 |
第5章 "华西村报道"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报道的启示 | 第33-47页 |
·报道前提——深刻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 第33-34页 |
·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 第33页 |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实现途径 | 第33-34页 |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 第34页 |
·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 第34页 |
·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报道的时代特征 | 第34-36页 |
·新农村建设报道必须把握一体性,体现整体感 | 第35页 |
·新农村建设报道必须把握过程性,体现变化感 | 第35页 |
·新农村建设报道必须把握主体性,体现尊重感 | 第35页 |
·新农村建设报道必须把握建设性,体现促进感 | 第35页 |
·新农村建设报道必须把握全局性,体现统筹感 | 第35-36页 |
·明确新农村建设报道的功能定位 | 第36-40页 |
·启动传播作用 | 第37-38页 |
·导向传播作用 | 第38页 |
·调适传播作用 | 第38-40页 |
·新农村建设报道的题材选择——建构新农村全景 | 第40-43页 |
·放宽视野 | 第40页 |
·找准着力点 | 第40-41页 |
·平衡处理报道议题 | 第41-43页 |
·新农村建设报道的报道机制 | 第43-47页 |
·媒介运作的优势组合 | 第43-44页 |
·新闻信息资源的整合提升 | 第44页 |
·媒介事件的组织策划 | 第44页 |
·增强报道的创新性、贴近性和感染力 | 第44-45页 |
·从受众需求出发作好典型人物报道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