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8页 |
1.1 引言 | 第18页 |
1.2 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技术 | 第18-23页 |
1.2.1 生物法 | 第18-19页 |
1.2.2 物理法 | 第19页 |
1.2.3 臭氧氧化法 | 第19页 |
1.2.4 湿式催化氧化法 | 第19-20页 |
1.2.5 光催化氧化法 | 第20-21页 |
1.2.6 Fenton氧化法 | 第21-22页 |
1.2.7 电化学氧化法 | 第22-23页 |
1.3 电化学氧化阴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3.1 碳材料催化剂 | 第23-24页 |
1.3.2 贵金属催化剂 | 第24页 |
1.3.3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24-25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5-28页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5页 |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第二章 铜铈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和化学氧化降解苯酚废水的研究 | 第28-42页 |
2.1 前言 | 第28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8-29页 |
2.3 CuO-CeO_2复合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30页 |
2.4 化学氧化降解苯酚实验 | 第30页 |
2.5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0-37页 |
2.5.1 比表面积分析 | 第30页 |
2.5.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30-34页 |
2.5.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34-35页 |
2.5.4 电镜分析 | 第35-36页 |
2.5.5 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 | 第36-37页 |
2.6 化学氧化法降解苯酚废水的研究 | 第37-41页 |
2.6.1 柠檬酸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2.6.2 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38页 |
2.6.3 焙烧时间的影响 | 第38-39页 |
2.6.4 铜铈物料比的影响 | 第39-40页 |
2.6.5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0页 |
2.6.6 过氧化氢用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CuO-CeO_2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电化学降解苯酚及产H_2O_2的研究 | 第42-60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2-43页 |
3.3 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 第43页 |
3.4 电化学方法降解苯酚废水实验 | 第43-46页 |
3.4.1 催化剂阴极电极的制备 | 第43-44页 |
3.4.2 电催化产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 第44页 |
3.4.3 电化学降解苯酚废水实验 | 第44-46页 |
3.5 催化剂合成条件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46-49页 |
3.5.1 物料比的影响 | 第47页 |
3.5.2 柠檬酸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3.5.3 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3.5.4 焙烧时间的影响 | 第49页 |
3.6 电催化过程产生过氧化氢的研究 | 第49-51页 |
3.6.1 过氧化氢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9-50页 |
3.6.2 物料比对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 第50页 |
3.6.3 pH值对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3.7 电化学降解苯酚废水的研究 | 第51-57页 |
3.7.1 阳极电极的影响 | 第51-52页 |
3.7.2 物料比的影响 | 第52页 |
3.7.3 电流密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3.7.4 pH值的影响 | 第53-54页 |
3.7.5 支持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 第54页 |
3.7.6 苯酚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3.7.7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5页 |
3.7.8 曝气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3.7.9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6-57页 |
3.8 催化剂电极的稳定性 | 第57页 |
3.9 机理研究 | 第57-59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科研成果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论文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72-73页 |
附件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