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土力学论文--土动力学与振动地基论文

饱和砂土不排水动力特性及多机构边界面塑性模型研究

前言第1-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英文摘要第8-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8页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第14-19页
 1.2 砂土循环活动性研究进展第19-28页
  1.2.1 地震液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第19-20页
  1.2.2 循环活动性的室内试验研究第20-24页
  1.2.3 循环活动性的建模研究第24-28页
 1.3 土体动力本构模型研究第28-36页
  1.3.1 粘弹性理论第28-29页
  1.3.2 弹塑性理论第29-30页
  1.3.3 内时理论第30页
  1.3.4 边界面模型第30-35页
  1.3.5 多机构塑性模型第35-36页
 1.4 本文研究的目标第36-37页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37-38页
第二章 饱和砂土不排水动力特性的室内试验研究第38-59页
 2.1 引言第38-39页
 2.2 多功能静动三轴仪简介第39-45页
  2.2.1 系统构成第39-41页
  2.2.2 主要试验功能第41-43页
  2.2.3 空心圆筒试样的应力应变状态第43-45页
 2.3 饱和砂土不排水循环扭剪试验第45-57页
  2.3.1 相同相对密度,不同固结压力第46-52页
  2.3.2 相同固结压力,不同相对密度第52-57页
 2.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三章 砂土多机构边界面模型的基本理论及参数确定第59-88页
 3.1 引言第59-60页
 3.2 应变空间常规塑性理论第60-62页
 3.3 简单机构的分解第62-65页
  3.3.1 应力和应变空间的转换第62-63页
  3.3.2 体积变化机理第63-64页
  3.3.3 剪切变化机理第64-65页
 3.4 多机构边界面塑性模型增量表达式第65-67页
 3.5 全量本构关系第67-68页
 3.6 不排水有效应力路径第68-75页
  3.6.1 平均有效应力的变化第68-69页
  3.6.2 液化面第69-72页
  3.6.3 液化面参数与剪切功的相关关系第72-74页
  3.6.4 剪切功的修正第74-75页
 3.7 虚拟单剪机构第75-78页
  3.7.1 一维边界面弹塑性模型简介第75-76页
  3.7.2 用一维边界面弹塑性模型模拟虚拟单剪机构第76-78页
  3.7.3 剪切机构中参数Q_f和G的确定第78页
 3.8 数值鲁棒性(Numerical Robustness)第78-82页
  3.8.1 问题第78-80页
  3.8.2 一个简单的方案第80-82页
 3.9 模型参数的标定第82-84页
  3.9.1 动力变形特性参数第82-84页
  3.9.2 液化特性参数第84页
 3.10 本章小结第84-88页
第四章 砂土多机构边界面塑性模型的微结构力学背景第88-98页
 4.1 引言第88页
 4.2 应力增量和接触力增量第88-91页
 4.3 应变增量与接触力增量第91-93页
 4.4 增量应力应变关系第93-94页
 4.5 向量矩阵表达第94-95页
 4.6 各个机构之间的独立性第95-97页
 4.7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五章 多机构边界面塑性模型的验证第98-125页
 5.1 引言第98-99页
 5.2 初始等压固结分析第99-111页
 5.3 初始偏压固结分析第111-120页
  5.3.1 侧向正应变约束分析第111-115页
  5.3.2 无侧向正应变约束分析第115-120页
 5.4 初始平均有效应力的影响第120-123页
 5.5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第六章 多机构边界面塑性模型的应用第125-137页
 6.1 引言第125页
 6.2 动力控制方程的推导第125-128页
 6.3 边界条件第128-129页
 6.4 初始条件第129-130页
 6.5 算例第130-136页
 6.6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7-139页
 7.1 全文总结第137-138页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0页
致谢第150-151页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1-152页
附录B: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发明的专利第152-153页
附录C: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53页
附录D: 硕博连读期间所获得的奖励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溢流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结构设计研究--也门塔伊丝Warzan坝设计与计算
下一篇:水利技术创新与专利制度和谐管理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