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4页 |
1.1 铁路运输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8-9页 |
1.2 网运分离模式概述 | 第9-13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第2章 我国传统的区段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分析 | 第14-19页 |
2.1 概述 | 第14-15页 |
2.2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分析 | 第15-18页 |
2.2.1 区间通过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15页 |
2.2.2 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 | 第15-16页 |
2.2.3 非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 | 第16-18页 |
2.3 传统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的不适应性分析 | 第18-19页 |
第3章 “网运分离”模式下的铁路线路通过能力特点分析 | 第19-24页 |
3.1 “网运分离”模式下的路网公司职能分析 | 第19-21页 |
3.2 “网运分离”模式下线路通过能力的特点 | 第21-24页 |
第4章 列车运行图相关因素分析 | 第24-36页 |
4.1 运行列车组和列车种类组 | 第24-25页 |
4.2 列车间隔时间分析 | 第25-33页 |
4.2.1 列车间隔时间和最小列车间隔时间 | 第25-26页 |
4.2.2 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最小列车间隔时间 | 第26页 |
4.2.3 单线半自动闭塞区段最小列车间隔时 | 第26-31页 |
4.2.4 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 | 第31-33页 |
4.3 列车运行质量分析 | 第33-36页 |
4.3.1 列车运行质量评价指标 | 第33页 |
4.3.2 列车运行图可调整度分析 | 第33-36页 |
第5章 “网运分离”体制下铁路区段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 第36-57页 |
5.1 铁路区段通过能力 | 第36-38页 |
5.1.1 “网运分离”体制下的通过能力概念 | 第36页 |
5.1.2 决定铁路区段通过能力的因素 | 第36-37页 |
5.1.3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种类 | 第37-38页 |
5.2 区间通过能力相关因素的计算方法 | 第38-47页 |
5.2.1 最小列车间隔时间 | 第38-39页 |
5.2.2 单向行车区间的必要平均缓冲时间 | 第39-42页 |
5.2.3 向行车区间的必要平均缓冲时间 | 第42-47页 |
5.3 铁路区段通过能力的计算 | 第47-50页 |
5.3.1 计算时段的划分和确定 | 第47-48页 |
5.3.2 区段通过能力的计算 | 第48-50页 |
5.4 铁路区段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相关因素的进一步讨论 | 第50-57页 |
5.4.1 列车后效晚点总值P_F与旅客列车比重的关系 | 第50-51页 |
5.4.2 黄金时段旅客列车的开行数量研究 | 第51-54页 |
5.4.3 传统方法计算的区间通过能力与新方法计算的区间通过能力关系分析 | 第54-55页 |
5.4.4 旅客列车开行数量及速度与必要的平均缓冲时间的关系 | 第55页 |
5.4.5 必要的平均缓冲时间与高峰时段长度的关系分析 | 第55-57页 |
第6章 计算实例 | 第57-71页 |
6.1 襄渝线旅客列车运行线分布研究 | 第57-62页 |
6.2 襄渝线安康—重庆段通过能力计算 | 第62-71页 |
6.2.1 襄渝线客货列车开行对数 | 第62页 |
6.2.2 襄渝线安康至重庆双向行车区段通过能力因素确定 | 第62-65页 |
6.2.3 襄渝线安康至重庆双向行车区段通过能力计算 | 第65-69页 |
6.2.4 襄渝线安康至重庆段改建复线后的通过能力计算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