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下游地区汉至西晋模型明器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1 引言 | 第14-28页 |
|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 ·相关研究界定 | 第15-17页 |
|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 ·研究区域 | 第15-17页 |
| ·研究分期 | 第17页 |
| ·学术回顾 | 第17-25页 |
| ·研究历史与发现 | 第17-24页 |
| ·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 ·全文框架及主要研究工作 | 第25-26页 |
| ·主要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说明 | 第26-28页 |
| 2 考古与文献所见先秦墓葬出土明器 | 第28-39页 |
| ·先秦墓葬出土明器概况 | 第28-30页 |
| ·关中秦墓出土模型明器 | 第30-34页 |
| ·陶仓模型明器的出现 | 第30-32页 |
| ·陶灶模型明器的出现 | 第32-33页 |
| ·其他模型明器 | 第33-34页 |
| ·东周时期儒家文献对明器的探讨 | 第34-36页 |
| ·明器概念的提出 | 第34-35页 |
| ·儒家思想规范下的明器使用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9页 |
| 3 模型明器类型学研究 | 第39-84页 |
| ·粮食贮藏与粮食加工类 | 第39-57页 |
| ·炊厨类 | 第57-72页 |
| ·圈厕及家禽家畜俑类 | 第72-77页 |
| ·房屋等居住建筑类 | 第77-84页 |
| 4 模型明器区域研究 | 第84-136页 |
| ·关中区 | 第84-90页 |
| ·组合与分期 | 第86-89页 |
| ·区域特征及分析 | 第89-90页 |
| ·洛阳区 | 第90-96页 |
| ·组合与分期 | 第93-95页 |
| ·区域特征及分析 | 第95-96页 |
| ·郑州区 | 第96-99页 |
| ·组合与分期 | 第97-98页 |
| ·区域特征及分析 | 第98-99页 |
| ·南阳区 | 第99-105页 |
| ·组合与分期 | 第102-103页 |
| ·区域特征及分析 | 第103-105页 |
| ·豫北区 | 第105-109页 |
| ·组合与分期 | 第106-108页 |
| ·区域特征及分析 | 第108-109页 |
| ·冀中南区 | 第109-113页 |
| ·组合与分期 | 第111-112页 |
| ·区域特征及分析 | 第112-113页 |
| ·三门峡区 | 第113-116页 |
| ·组合与分期 | 第114-115页 |
| ·区域特征及分析 | 第115-116页 |
| ·晋南区 | 第116-118页 |
| ·组合与分期 | 第116-117页 |
| ·区域特征及分析 | 第117-118页 |
| ·鲁北区 | 第118-121页 |
| ·组合与分期 | 第119-120页 |
| ·区域特征及分析 | 第120-121页 |
| ·徐州鲁南区 | 第121-127页 |
| ·组合与分期 | 第123-125页 |
| ·区域特征及分析 | 第125-127页 |
| ·晋中北区 | 第127-129页 |
| ·组合与分期 | 第128-129页 |
| ·区域特征及分析 | 第129页 |
| ·陕北区 | 第129-133页 |
| ·区域特征 | 第130-132页 |
| ·区域特征分析 | 第132-133页 |
| ·小结 | 第133-136页 |
| 5 模型明器总体发展阶段性 | 第136-164页 |
| ·西汉早期 | 第136-139页 |
| ·发展概述 | 第136-138页 |
| ·发展特点及成因 | 第138-139页 |
| ·西汉中期至东汉初期 | 第139-148页 |
| ·发展概述 | 第139-146页 |
| ·发展特点及成因 | 第146-148页 |
| ·东汉早期至东汉晚期 | 第148-158页 |
| ·发展概述 | 第148-155页 |
| ·发展特点及成因 | 第155-158页 |
| ·东汉末至西晋早期 | 第158-160页 |
| ·发展概述 | 第158页 |
| ·发展特点及成因 | 第158-160页 |
| ·西晋中晚期 | 第160-162页 |
| ·发展概述 | 第160页 |
| ·发展特点及成因 | 第160-162页 |
| ·小结 | 第162-164页 |
| 6 模型明器社会阶层使用特点 | 第164-184页 |
| ·西汉社会阶层使用特点及成因 | 第164-174页 |
| ·西汉景帝阳陵外藏坑山土模型明器 | 第164-165页 |
| ·西汉诸侯王(后)墓出土模型明器 | 第165-169页 |
| ·西汉列侯墓出土模型明器 | 第169-171页 |
| ·与西汉中小型墓比较 | 第171-172页 |
| ·西汉社会阶层使用特点成因 | 第172-174页 |
| ·东汉社会阶层使用特点及成因 | 第174-178页 |
| ·东汉诸侯王(后)慕山土模型明器 | 第174-176页 |
| ·与东汉中小型墓比较 | 第176-177页 |
| ·东汉社会阶层使用特点成因 | 第177-178页 |
| ·曹魏西晋社会阶层使用特点及成因 | 第178-181页 |
| ·小结 | 第181-184页 |
| 7 相关社会问题研究 | 第184-226页 |
| ·汉代农业 | 第184-205页 |
| ·粮食贮存 | 第187-197页 |
| ·家禽畜饲养 | 第197-200页 |
| ·农业生产方式 | 第200-204页 |
| ·小结 | 第204-205页 |
| ·汉代民居建筑 | 第205-226页 |
| ·以爵位等级差次授田宅 | 第206-209页 |
| ·考古发现的汉代民居建筑遗迹 | 第209-212页 |
| ·模型明器反映的汉代民居建筑 | 第212-223页 |
| ·小结 | 第223-226页 |
| 8 结语 | 第226-2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0-255页 |
| 附表 | 第255-315页 |
| 致谢 | 第315-316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硏究成果 | 第3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