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绪论 | 第8-18页 |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8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第四节 本选题的相关概念 | 第14-18页 |
| 一、政府信息 | 第14-15页 |
| 二、政府信息公开 | 第15-16页 |
| 三、救济 | 第16页 |
| 四、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 | 第16-18页 |
| 第一章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现状 | 第18-36页 |
| 第一节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形成 | 第18-24页 |
| 一、形成的背景 | 第18-22页 |
| 二、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 第二节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实施现状 | 第24-36页 |
| 一、公众热情高涨 | 第24页 |
| 二、救济影响的范围广 | 第24-30页 |
| 三、选择两种救济途径 | 第30-31页 |
| 四、救济成效不显著 | 第31-32页 |
| 五、救济制度建设不均衡 | 第32-36页 |
| 第二章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问题和成因 | 第36-41页 |
|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 第36-40页 |
| 一、缺乏立法依据 | 第36-37页 |
| 二、概念界定不明确 | 第37页 |
| 三、救济制度实用性不强 | 第37-38页 |
| 四、配套制度和规范建设不足 | 第38页 |
| 五、救济机关欠独立 | 第38-39页 |
| 六、救济模式欠完善 | 第39页 |
| 七、职责人员观念陈旧 | 第39-40页 |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完善 | 第41-48页 |
| 第一节 完善难点 | 第41-43页 |
| 一、立法目的和依据 | 第41页 |
| 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 | 第41页 |
| 三、公开边界的问题 | 第41-42页 |
| 四、原告诉讼资格的问题 | 第42-43页 |
| 五、第三方权利救济 | 第43页 |
| 第二节 域外经验 | 第43-46页 |
| 一、立法前提 | 第43-44页 |
| 二、立法体系 | 第44页 |
| 三、救济制度内容 | 第44-46页 |
| 第三节 完善的建议 | 第46-48页 |
| 一、确立"知情权"的宪法地位 | 第46页 |
| 二、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法律位阶 | 第46页 |
| 三、完善配套相关法律法规 | 第46-47页 |
| 四、借鉴经验,完善救济制度内容 | 第47页 |
| 五、开展关于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培训和宣传 | 第47-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