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黄淮和南方地区大豆育成品种籽粒性状遗传构成的分子标记解析及等位变异优选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缩略词及英汉对照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3页
 1 大豆种质资源描述第13-14页
   ·大豆的分类第13页
   ·大豆的种质资源基因库第13页
   ·主要栽培大豆品种的遗传组成第13-14页
   ·大豆种质资源保存状况第14页
 2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第14-16页
   ·基于DNA-DNA杂交的分子标记技术第15页
   ·基于引物PCR技术的分子标记第15-16页
   ·基于DNA芯片技术分子标记技术第16页
 3 植物数量性状位点发掘方法第16-18页
   ·基于家系作图的连锁定位第16-17页
   ·基于连锁不平衡的关联分析第17-18页
   ·连锁定位与关联分析的互补、结合第18页
 4 大豆油脂、蛋白性状测定方法第18-19页
   ·化学测定方法第19页
   ·光谱测定方法第19页
 5 大豆籽粒性状QTL定位进展第19-21页
   ·大豆籽粒性状QTL连锁定位研究进展第20页
   ·大豆籽粒性状QTL关联分析研究进展第20-21页
 6. 本文研究内容和目的第21-23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3-33页
 1 供试材料第23-26页
 2 田间实验设计第26页
 3 性状调查第26页
 4 表型数据分析第26-27页
   ·表型数据描述分析第26页
   ·多环境联合方差分析第26-27页
 5 SSR标记的选取第27页
 6 SSR分析方法第27-30页
   ·DNA提取、纯化第27页
   ·SSR标记分析第27-30页
   ·数据处理分析第30页
 7 关联分析方法第30-31页
   ·连锁不平衡的度量第30-31页
   ·群体结构校正第31页
   ·表型数据同标记变异回归分析方法第31页
 8 优异等位变异筛选方法第31-33页
第三章 黄淮和南方大豆育成品种籽粒性状表型变异第33-39页
 1 南方和黄淮大豆育成品种籽粒性状总的变异第33-36页
   ·油脂含量总的变异第33-34页
   ·蛋白质含量总的变异第34-35页
   ·百粒重总的变异第35-36页
 2 黄淮和南方大豆育成品种籽粒性状表型变异来源分析第36-37页
 3 不同生态区来源品种籽粒性状均值比较第37-38页
 4 讨论第38-39页
   ·本研究所用材料的代表性第38页
   ·大豆籽粒性状变化特点第38-39页
第四章 油脂、蛋白质含量及百粒重QTL关联定位第39-49页
 1 黄淮和南方大豆育成品种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第39-40页
 2 我国黄淮和南方育成品种群体SSR位点间的连锁不平衡衰减第40页
 3 与大豆籽粒性状QTL相关联的位点第40-43页
   ·与油脂含量QTL相关联的位点第40-42页
   ·与蛋白质含量QTL相关联的位点第42-43页
   ·与百粒重QTL相关联的位点第43页
 4 讨论第43-49页
   ·家系连锁定位和关联定位的互补与结合第43-44页
   ·稳定表达的籽粒性状QTL关联位点同已报道位点的比较第44-46页
   ·基因型同环境的互作第46页
   ·一因多效的标记位点第46-49页
第五章 大豆油脂、蛋白质含量及百粒重QTL等位变异优选及分布特点第49-61页
 1 优选籽粒性状QTL等位变异第49-50页
   ·油脂含量QTL优异等位变异第49页
   ·蛋白质含量QTL优异等位变异第49页
   ·百粒重QTL优异等位变异第49-50页
 2 油脂、蛋白质含量及百粒重QTL优异等位变异分布特点第50-57页
   ·籽粒性状QTL优异等位变异在优良品种内的分布特点第50-54页
   ·不同生态区来源品种籽粒性状QTL优异等位变异分布特点第54-57页
 3 油脂、蛋白质含量及百粒重聚合育种亲本选择第57-59页
   ·油脂含量聚合育种亲本选择第57-58页
   ·蛋白质含量聚合育种亲本选择第58-59页
   ·百粒重聚合育种亲本选择第59页
 4 讨论第59-61页
   ·油脂、蛋白质含量及百粒重QTL优异等位变异分布特点第59页
   ·优异等位变异与性状表型值的关系第59-60页
   ·优异位点和优异等位变异在育成品种中的利用第60-61页
第六章 建立大豆油脂、蛋白质性状近红外预测模型第61-7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1-62页
   ·材料第61页
   ·油脂、蛋白质性状的测定第61页
   ·近红外光谱仪与光谱的测定第61页
   ·建立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的方法第61-62页
 2 建模样品集油脂、蛋白质含量及不饱和脂肪酸的分布第62-64页
 3 各预测模型的交叉验证决定系数和交叉验证均方根第64-65页
 4 预测模型的评价第65-68页
   ·黑色资源预测模型评价第65-66页
   ·黄色资源预测模型评价第66-67页
   ·青色和褐色资源预测模型评价第67页
   ·有色资源预测模型评价第67-68页
 5 讨论第68-71页
   ·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与光谱采集第68页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有色大豆油脂、蛋白质性状的可行性第68-69页
   ·籽粒状态及野生材料对预测模型的影响第69页
   ·地方品种和野生材料混合建模材料的覆盖优势第69-71页
第七章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第71-75页
 1 全文主要结论第71-73页
 2 全文主要的创新点第73页
 3 进一步研究的考虑第73-75页
附录1 SOYBASE数据库收录的油脂、蛋白质含量及百粒重QTL第75-81页
附录2 本文SSR标记位点及与大豆籽粒性状QTL定位结果的比较第81-85页
参考文献第85-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放射治疗中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防治的研究现状
下一篇: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