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7页 |
·草莓离体培养 | 第8-10页 |
·花药培养 | 第8-9页 |
·茎尖培养 | 第9页 |
·叶片及匍匐茎的培养 | 第9-10页 |
·抗除草剂转基因草莓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草莓的转基因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抗除草剂转基因草莓转化的主要方法 | 第13-14页 |
·抗除草剂bar基因遗传转化的检测和鉴定方法 | 第14-15页 |
·抗除草剂转基因草莓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抗除草剂转基因草莓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 第16-17页 |
2 引言 | 第17-19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9-28页 |
·材料 | 第19-20页 |
·质粒与菌种 | 第19页 |
·叶片培养材料 | 第19页 |
·抗生素 | 第19-20页 |
·培养基 | 第20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0-21页 |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方法 | 第21-28页 |
·抗除草剂bar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 第21-25页 |
·草莓叶片再生体系的研究 | 第25-26页 |
·发根农杆菌复苏、培养及其诱导草莓叶片毛状根的研究 | 第26-2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8-37页 |
·真核表达载体pBI121-bar转化大肠杆菌DH5α | 第28-29页 |
·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28页 |
·转化菌落PCR鉴定 | 第28-29页 |
·载体pBI121-bar转化农杆菌LBA4404 | 第29-30页 |
·工程菌菌落PCR检测结果 | 第29页 |
·工程菌质粒PCR检测结果 | 第29-30页 |
·重组工程菌质粒双酶切 | 第30页 |
·工程菌株的构建 | 第30页 |
·两种不同方法对质粒提取的比较 | 第30-31页 |
·卡那霉素(Kan)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31-32页 |
·头孢噻肟钠(Cef)抑制转化农杆菌LBA4404浓度确定 | 第32页 |
·羧苄青霉素(Carb)抑制转化农杆菌LBA4404浓度确定 | 第32页 |
·草莓叶片再生体系的研究 | 第32-35页 |
·不同浓度6-BA,NAA对草莓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32页 |
·不同浓度TDZ、IBA对草莓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32-35页 |
·不同浓度IBA对生根的影响 | 第35页 |
·毛状根除菌用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 第35页 |
·草莓叶片毛状根的诱导 | 第35-37页 |
5 讨论 | 第37-40页 |
·真核表达载体的转化农杆菌 | 第37页 |
·抗生素浓度的筛选 | 第37-38页 |
·草莓叶片再生体系的研究 | 第38页 |
·不同浓度IBA对生根的影响 | 第38-39页 |
·草莓叶片毛状根的诱导 | 第39-40页 |
6 结论 | 第40-42页 |
·抗除草剂bar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 第40页 |
·草莓选择压及工程菌抑制浓度的筛选 | 第40页 |
·草莓叶片再生体系的研究 | 第40-41页 |
·毛状根除菌用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 第41页 |
·草莓叶片毛状根的诱导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图表 | 第46-51页 |
附图1 工程菌的构建 | 第46-47页 |
附图2 试管苗、叶片对卡那霉素浓度的筛选 | 第47-48页 |
附图3 草莓叶片再生体系的研究 | 第48-49页 |
附图4 生根培养基诱导生根情况 | 第49页 |
附图5 发根农杆菌R1601的培养 | 第49-50页 |
附图6 毛状根除菌用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