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5页 |
| 1 前言 | 第15-18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8-40页 |
| ·氧化应激 | 第18-20页 |
| ·ROS | 第18页 |
| ·ROS 的生理功能 | 第18-19页 |
| ·ROS 的病理作用 | 第19-20页 |
| ·测定 ROS 的方法和氧化应激标志物 | 第20页 |
| ·氧化应激过程中的关键酶——NOX 家族 | 第20-23页 |
| ·NOX 家族成员及分布 | 第21-22页 |
| ·吞噬细胞中的 NOX 的组成及激活 | 第22-23页 |
| ·机体的抗氧化系统 | 第23-25页 |
| ·肥胖者氧化应激状态 | 第25-29页 |
| ·肥胖者过度氧化应激的证据 | 第25-26页 |
| ·肥胖者中 NOX 的表达 | 第26页 |
| ·肥胖者中过度氧化应激的发生机制及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 第26-29页 |
| ·运动和营养对肥胖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 第29-35页 |
| ·运动与 ROS 的产生 | 第29-30页 |
| ·不同运动形式对机体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 第30-32页 |
| ·饮食对机体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 第32-33页 |
| ·运动及饮食干预对肥胖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 第33-35页 |
| ·少年肥胖与氧化应激及干预 | 第35-38页 |
| ·少年肥胖与氧化应激 | 第36页 |
| ·运动及饮食干预对少年肥胖及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 第36-38页 |
| ·总结 | 第38-40页 |
| 3 选题依据 | 第40-42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42-61页 |
| ·研究对象 | 第42-43页 |
| ·受试者基本情况调查 | 第42页 |
| ·入选标准 | 第42页 |
| ·排除标准 | 第42页 |
| ·受试者分组 | 第42-43页 |
| ·机能状态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43-48页 |
| ·身体形态测试指标及方法 | 第43-44页 |
| ·身体素质测试指标及方法 | 第44-46页 |
| ·身体机能测试指标及方法 | 第46-47页 |
| ·身体成分和体脂分布测试 | 第47-48页 |
| ·实验室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48-56页 |
| ·血液及细胞标本获得 | 第48-49页 |
| ·血清学一般指标检测 | 第49-50页 |
| ·氧化应激产物及抗氧化酶检测 | 第50-52页 |
| ·NOX 亚基的 mRNA 表达 | 第52-55页 |
| ·NOX 的活化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 | 第55-56页 |
| ·主要试剂与器材 | 第56-58页 |
| ·主要试剂 | 第56-57页 |
| ·实验器材 | 第57-58页 |
| ·干预方案设定及监控 | 第58-60页 |
| ·饮食干预方案的设定 | 第58页 |
| ·运动干预方案的设定 | 第58-59页 |
| ·干预方案的监控措施 | 第59-60页 |
| ·统计分析 | 第60页 |
| ·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 第60-61页 |
| 5 实验结果 | 第61-98页 |
| ·肥胖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基本情况比较 | 第61页 |
| ·饮食、运动干预方案实施的依从性分析 | 第61-62页 |
| ·干预对身体状态的影响 | 第62-77页 |
| ·干预前肥胖组与正常组的比较 | 第62-64页 |
| ·正常对照组研究前、后比较 | 第64-65页 |
| ·肥胖各亚组干预前、后比较 | 第65-69页 |
| ·不同干预方式对身体状态影响的比较 | 第69-72页 |
| ·不同干预依从性对身体状态的影响 | 第72-74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74-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干预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 第77-88页 |
| ·干预前肥胖组与正常组的比较 | 第77-78页 |
| ·正常对照组研究前、后比较 | 第78-79页 |
| ·肥胖各亚组干预前、后比较 | 第79-82页 |
| ·不同干预方式对糖、脂代谢影响的比较 | 第82-84页 |
| ·不同干预依从性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 第84-86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86-87页 |
| ·小结 | 第87-88页 |
| ·干预对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 第88-98页 |
| ·干预前肥胖组与正常组的比较 | 第88-92页 |
| ·干预前、后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比较 | 第92-93页 |
| ·不同干预方式对氧化应激状态影响的比较 | 第93-94页 |
| ·不同干预依从性对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 第94-95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95-97页 |
| ·小结 | 第97-98页 |
| 6 分析讨论 | 第98-114页 |
| ·肥胖组与正常组的一般情况比较 | 第98页 |
| ·干预对肥胖者身体状态的影响 | 第98-102页 |
| ·肥胖组与正常组间身体形态、素质、机能和成分的差异 | 第98-99页 |
| ·干预对肥胖者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成分的影响 | 第99-102页 |
| ·干预对肥胖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 ·对糖代谢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 ·对脂代谢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 ·干预对肥胖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 ·肥胖组与正常组间氧化应激状态的比较 | 第105-107页 |
| ·干预对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 ·小结 | 第108-110页 |
| ·运动和饮食干预对肥胖相关状态的改善 | 第108-109页 |
| ·运动和饮食干预改善氧化应激机制的探讨 | 第109-110页 |
| ·干预方案的有效性评价及能指导干预的指标 | 第110-112页 |
| ·从身体状态变化分析干预方案的有效性 | 第111-112页 |
| ·从实验室检测指标变化分析干预方案的有效性 | 第112页 |
| ·结论 | 第112-114页 |
| 7 全文总结与建议 | 第114-116页 |
| ·全文总结 | 第114-115页 |
| ·建议 | 第115-116页 |
| 8 创新点 | 第116-117页 |
| 致谢 | 第117-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32页 |
| 附录 | 第132-138页 |
| 附录A:技术路线图 | 第132-133页 |
| 附录B:饮食处方 | 第133-135页 |
| 附录C:运动处方 | 第135-136页 |
| 附录D:典型案例 | 第136-138页 |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