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二叠系生物礁的地质特征与地震预测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内容和关键问题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 第14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4-16页 |
·论文创新性研究成果 | 第16-17页 |
2 生物礁概述 | 第17-32页 |
·生物礁的概念 | 第17-18页 |
·生物礁的分类 | 第18-20页 |
·形态分类 | 第18-19页 |
·成因分类 | 第19-20页 |
·与生物礁有关的术语 | 第20-22页 |
·生物礁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22-23页 |
·生物礁研究和勘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页 |
·海洋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 第23-26页 |
·生物礁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特征 | 第26-29页 |
·川东生物礁勘探现状与资源潜力 | 第29-32页 |
3 川东晚二叠世沉积相与生物礁分布特征 | 第32-56页 |
·四川盆地长兴组地层发育分布特征 | 第32-38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32-34页 |
·大隆组沉积与分布特征 | 第34-37页 |
·长兴组厚度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地层剖面对比特征 | 第38-43页 |
·开梁海槽相--碳酸盐台地浅缓坡相地层剖面 | 第38-39页 |
·云安厂构造陆棚边缘礁地层剖面 | 第39-40页 |
·天东五百梯陆棚边缘礁地层剖面 | 第40-41页 |
·铁山构造陆棚边缘礁地层剖面 | 第41-42页 |
·卧龙河构造卧117 点礁地层剖面 | 第42-43页 |
·四川盆地长兴组沉积相分布特征 | 第43-48页 |
·长兴组碳酸盐缓坡沉积模式 | 第43-46页 |
·长兴组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46-48页 |
·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的发育分布特征 | 第48-56页 |
·川东生物礁气藏类型 | 第48-52页 |
·生物礁气藏的圈闭特征 | 第52-53页 |
·生物礁气藏的压力特征 | 第53-55页 |
·川东地区生物礁的分布特征 | 第55-56页 |
4 川东生物礁地震预测主要方法 | 第56-84页 |
·古地貌分析技术(地层厚度、层拉平等) | 第56-59页 |
·地震反射结构分析方法 | 第59-64页 |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 第64-69页 |
·地震属性的概念和分类 | 第64-65页 |
·地震属性分析流程 | 第65-66页 |
·地震属性提取方式 | 第66页 |
·提取地震属性时窗的确定 | 第66-67页 |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预测川东黄龙场生物礁 | 第67-69页 |
·神经网络地震波形分类技术 | 第69-78页 |
·神经网络波形分类方法简介 | 第69-71页 |
·地震波形分类处理流程 | 第71-73页 |
·波形分类结果地质解释 | 第73-78页 |
·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 | 第78-84页 |
·三维可视化技术方法与作用 | 第78-79页 |
·三维可视化解释流程 | 第79-81页 |
·可视化生物礁解释与预测 | 第81-84页 |
5 多参数地震反演技术定量预测和描述川东生物礁 | 第84-118页 |
·地震反演方法概述 | 第84-88页 |
·地震反演内涵 | 第84页 |
·地震反演技术现状 | 第84-85页 |
·地震反演技术分类 | 第85页 |
·地震反演的技术问题 | 第85-88页 |
·川东黄龙场地区资料基础与反演方法选择 | 第88-90页 |
·资料基础 | 第88页 |
·反演方法选取 | 第88-90页 |
·川东黄龙场地区多参数地震反演处理 | 第90-98页 |
·做好地震反演的技术关键 | 第90页 |
·生物礁储层电测曲线响应特征 | 第90-96页 |
·川东黄龙场多参数地震反演的技术对策 | 第96-97页 |
·地震子波提取方法 | 第97页 |
·反演处理关键参数的选取 | 第97-98页 |
·川东黄龙场地区地震反演资料生物礁预测 | 第98-118页 |
·主要井生物礁储层解释 | 第98-103页 |
·典型过井反演剖面分析 | 第103-107页 |
·生物礁储层综合解释识别 | 第107-112页 |
·生物礁储层厚度和物性参数求取 | 第112-113页 |
·生物礁储层定量预测成果 | 第113-118页 |
6 结论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6页 |
附录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