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一、未来取向概念的界定 | 第11页 |
| 二、未来取向的理论模型 | 第11-14页 |
| (一) 认知、动机和情绪模型 | 第11-12页 |
| (二) 认知、动机和行为模型 | 第12页 |
| (三) 动机、计划与评价模型 | 第12-13页 |
| (四) 广义的、复杂的动机认知模型 | 第13-14页 |
| 三、未来取向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 第14-15页 |
| 四、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 五、生活事件和未来取向的关系 | 第16-17页 |
| 六、社会支持和未来取向的关系 | 第17-20页 |
| (一) 父母支持和未来取向的关系 | 第17-18页 |
| (二) 老师支持和未来取向的关系 | 第18页 |
| (三) 朋友支持和未来取向的关系 | 第18-19页 |
| (四) 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和结果变量关系中的作用模型 | 第19-20页 |
| 七、自我概念和未来取向的关系 | 第20-23页 |
| 第三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 第23-26页 |
| 一、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3页 |
| 二、本研究探讨的问题 | 第23页 |
| 三、本研究的研究假设 | 第23-25页 |
| 四、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 第四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6-33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26页 |
| 二、研究工具 | 第26-32页 |
| (一) 生活事件问卷 | 第26页 |
| (二) 社会支持量表 | 第26-27页 |
| (三) 自我概念量表 | 第27-32页 |
| (四) 未来取向问卷 | 第32页 |
| 三、问卷施测 | 第32页 |
| 四、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 第五部分 研究结果 | 第33-45页 |
| 一、青少年未来取向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33-35页 |
| (一) 青少年未来教育取向的性别、城乡和年级差异 | 第33-34页 |
| (二) 青少年未来职业取向的性别、城乡和年级差异 | 第34页 |
| (三) 青少年未来取向在父母学历和父母职业上的差异 | 第34-35页 |
| 二、生活事件、社会支持、自我概念和未来取向的相关分析 | 第35-41页 |
| (一) 生活事件和未来教育取向的关系 | 第35-36页 |
| (二) 生活事件和未来职业取向的关系 | 第36页 |
| (三) 社会支持和未来教育取向的关系 | 第36-38页 |
| (四) 社会支持和未来职业取向的关系 | 第38-39页 |
| (五) 自我概念和未来教育取向的关系 | 第39-40页 |
| (六) 自我概念和未来职业取向的关系 | 第40-41页 |
| 三、生活事件、社会支持、自我概念和未来取向之间关系的模型建构 | 第41-45页 |
| (一) 假设模型一 社会支持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 | 第41-42页 |
| (二) 竞争模型一 社会支持的单纯主效应模型 | 第42-44页 |
| (三) 竞争模型二 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模型 | 第44-45页 |
| 第六部分 讨论 | 第45-51页 |
| 一、青少年自我概念的模型 | 第45页 |
| 二、青少年未来取向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45-46页 |
| 三、生活事件、社会支持、自我概念和未来取向之间的关系 | 第46-48页 |
| 四、生活事件、社会支持、自我概念和未来取向的结构模型 | 第48-51页 |
| 第七部分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51-53页 |
|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51页 |
| 二、研究的主要局限和展望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 附录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