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引言 | 第9页 |
·动脉弹性功能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动脉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本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2 基本理论 | 第16-28页 |
·脉搏波理论 | 第16-22页 |
·脉搏波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主动脉脉搏波特征 | 第17-18页 |
·脉搏波信号特点 | 第18-19页 |
·脉搏波传播理论 | 第19-22页 |
·示波法原理 | 第22-24页 |
·动脉硬化形成的病理过程 | 第24-28页 |
·动脉管壁的构造 | 第24-26页 |
·血管硬化的病理过程 | 第26-28页 |
3 系统设计 | 第28-34页 |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 第28-30页 |
·传感器的选择 | 第30-31页 |
·软件设置自动充放气 | 第31-32页 |
·数据库的改进设计 | 第32-34页 |
4 动脉弹性指数的算法研究与实现 | 第34-54页 |
·动脉弹性指数的理论模型及其数学探讨 | 第34-39页 |
·弹性腔模型 | 第34-35页 |
·模型的数学分析 | 第35-36页 |
·模型的解析解 | 第36-39页 |
·在LabVIEW 环境下实现动脉弹性指数算法 | 第39-54页 |
·奇异波去除 | 第40-42页 |
·小波检波 | 第42-46页 |
·确定舒张期位置 | 第46-47页 |
·参数初值估计方法及实现 | 第47-49页 |
·Levenberg-Marquardt 曲线拟合求取模型参数 | 第49-54页 |
5 临床试验和结果分析 | 第54-67页 |
·实验对象和方法 | 第55-56页 |
·动脉弹性指数C_1C_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56-60页 |
·C_1C_2 取值范围解释及C_1C_2 基本统计结果 | 第57-58页 |
·重复性分析 | 第58-60页 |
·基于年龄和性别预测C_1C_2 值衰减等式的建立 | 第60页 |
·动脉弹性指数C_1C_2 按血压分组结果 | 第60-61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61-66页 |
·临床分析结论 | 第66-67页 |
6 总结和展望 | 第67-68页 |
·总结 | 第67页 |
·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