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白细胞介素-18 简介 | 第15-23页 |
·IL-18 结构及组织分布 | 第15-17页 |
·IL-18 生物学特性 | 第17-19页 |
·IL-18 在Th1 发育和γ-IFN 产生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IL-18 增强免疫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 第18页 |
·IL-18 的促炎症反应特性 | 第18-19页 |
·IL-18 在疾病中的角色 | 第19-22页 |
·IL-18 在传染性疾病中的作用 | 第19-20页 |
·IL-18 在肿瘤疾病中的作用 | 第20页 |
·IL-18 在自身免疫性及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 | 第20-22页 |
·IL-18 的应用性研究 | 第22-23页 |
·马白细胞介素-18 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马IL-18 基因的克隆及其重组蛋白的表达 | 第23页 |
·其它种属IL-18 基因的克隆及其重组蛋白的表达 | 第23-25页 |
·抗马IL-18 McAb 及其检测方法 | 第25页 |
·其它种属IL-18 McAb 及其检测方法 | 第25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马白细胞介素-18 的基因克隆、构建、表达、纯化及生物学活性鉴定 | 第27-47页 |
·材料 | 第28-31页 |
·实验动物 | 第28页 |
·质粒与菌种 | 第28页 |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 第28-30页 |
·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方法 | 第31-36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31页 |
·马PBMCs 的分离及其总RNA 的提取 | 第31页 |
·目的基因的扩增及其克隆 | 第31-32页 |
·所扩增EIL-18 基因的进化分析 | 第32页 |
·pET-pEIL-18、pET-EIL-18 和pET-mEIL-18 表达载体的亚克隆 | 第32页 |
·pET-pEIL-18、pET-EIL-18 和pET-mEIL-18 在 E. coli 中的表达及条件的优化 | 第32-33页 |
·目的蛋白的鉴定 | 第33页 |
·目的蛋白rpEIL-18、rEIL-18 和rmEIL-18 的纯化 | 第33-34页 |
·目的蛋白rpEIL-18 和rEIL-18 的纯化 | 第33页 |
·抗EIL-18 单克隆抗体免疫亲和层析柱的制备 | 第33页 |
·目的蛋白rmEIL-18 的纯化 | 第33-34页 |
·目的蛋白rpEIL-18、rEIL-18 和rmEIL-18 浓度测定 | 第34页 |
·rpEIL-18、rEIL-18 和rmEIL-18 生物活性的鉴定 | 第34-36页 |
·检测马IFN- γ的引物与探针的设计 | 第34-35页 |
·马IFN- γ基因的体外转录及其产物的纯化与定量 | 第35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5页 |
·rpEIL-18、rEIL-18 和rmEIL-18 生物活性的检测 | 第35页 |
·rEIL-18 和rmEIL-18 体外刺激能力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确定 | 第35-36页 |
·EIL-18 分子内或分子间二硫键的预测 | 第36页 |
·结果 | 第36-45页 |
·EIL-18 基因的克隆、序列测定及其分析 | 第36页 |
·pET-pEIL-18、pET-EIL-18 和pET-mEIL-18 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 第36-39页 |
·pET-pEIL-18、pET-EIL-18 和pET-pEIL-18 在 E. coli 中的表达及鉴定 | 第39-41页 |
·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41页 |
·rpEIL-18、rEIL-18 和rmEIL-18 蛋白的纯化及浓度测定 | 第41-42页 |
·rpEIL-18、rEIL-18 和rmEIL-18 蛋白的生物活性鉴定 | 第42-44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2-43页 |
·rpEIL-18、rEIL-18 和rm EIL-18 生物活性的检测 | 第43-44页 |
·EIL-18 分子二硫键的预测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7页 |
第三章 抗 EIL-18 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特性鉴定 | 第47-64页 |
·材料 | 第48-49页 |
·重组杆状病毒和细胞系 | 第48页 |
·实验动物 | 第48页 |
·主要试剂 | 第48页 |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 第48-49页 |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方法 | 第49-55页 |
·免疫抗原和检测抗原的制备 | 第49页 |
·间接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9-50页 |
·动物免疫及阳性血清与阴性血清的制备 | 第49-50页 |
·抗原包被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50页 |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效价确定 | 第50页 |
·细胞融合 | 第50-52页 |
·SP2/0 细胞的制备 | 第50-51页 |
·饲养细胞的制备 | 第51页 |
·脾细胞的制备 | 第51页 |
·细胞融合 | 第51-52页 |
·杂交瘤细胞的选择性培养及单克隆抗体的筛选检测 | 第52页 |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及冻存和复苏 | 第52-53页 |
·克隆及扩增(有限稀释法) | 第52页 |
·细胞冻存 | 第52页 |
·细胞复苏 | 第52-53页 |
·单克隆抗体腹水的制备 | 第53页 |
·杂交瘤细胞及单克隆抗体特性的鉴定 | 第53-55页 |
·腹水效价的测定 | 第53页 |
·Western-blotting 鉴定 | 第53-54页 |
·间接免疫荧光分析 | 第54页 |
·中和活性的测定 | 第54页 |
·抗体亚类的测定 | 第54-55页 |
·杂交瘤细胞株抗体分泌稳定性的测定 | 第55页 |
·抗EIL-18 单克隆抗体的表位初步鉴定 | 第55页 |
·马白细胞介素-18 成熟蛋白基因(mEIL-18)的分段表达 | 第55页 |
·各株抗EIL-18 McAbs 表位的初步鉴定 | 第55页 |
·抗EIL-18 单克隆抗体的相对亲和力的测定 | 第55页 |
·结果 | 第55-61页 |
·免疫抗原和检测抗原的制备 | 第55-56页 |
·间接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6-57页 |
·多克隆抗体效价检测 | 第57页 |
·杂交瘤细胞株的获得 | 第57-58页 |
·抗EIL-18 杂交瘤细胞株腹水效价及抗体分泌稳定性的测定 | 第58页 |
·单克隆抗体的Western-blot 鉴定 | 第58页 |
·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 | 第58-59页 |
·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活性 | 第59-60页 |
·单克隆抗体的亚型鉴定 | 第60-61页 |
·抗EIL-18 单克隆抗体的表位初步鉴定 | 第61页 |
·抗EIL-18 单克隆抗体的相对亲和力的测定 | 第61页 |
·讨论 | 第61-64页 |
第四章 EIL-18 定量抗原捕获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64-79页 |
·材料 | 第64-65页 |
·主要试剂 | 第64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64-65页 |
·主要仪器 | 第65页 |
·方法 | 第65-71页 |
·抗EIL-18 PcAb 的纯化及标记 | 第65-67页 |
·抗EIL-18 PcAb 的粗提 | 第65页 |
·DEAE-Sephadex A-50 柱层析纯化PcAb 粗提物 | 第65-66页 |
·抗EIL-18 PcAb 的生物素标记 | 第66-67页 |
·抗EIL-18 McAbs 的纯化及标记 | 第67-68页 |
·抗EIL-18 McAbs 的粗提 | 第67页 |
·G 蛋白亲和层析法纯化McAbs 粗提物 | 第67-68页 |
·抗EIL-18 McAbs 的生物素标记 | 第68页 |
·生物素标记水平的测定 | 第68页 |
·生物素标记PcAb 和McAb 效价的测定 | 第68-69页 |
·捕获抗体与检测抗体配对的选择 | 第69页 |
·包被液的选择 | 第69页 |
·捕获抗体包被浓度的选择 | 第69页 |
·检测抗体工作浓度的选择 | 第69-70页 |
·封闭剂的选择 | 第70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及最小检出浓度的确定 | 第70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70页 |
·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 | 第70页 |
·批内试验 | 第70页 |
·批间试验 | 第70页 |
·临床初步应用 | 第70-71页 |
·猪、牛IL-18 定量抗原捕获ELISA 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71页 |
·结果 | 第71-76页 |
·抗EIL-18 PcAb 和McAbs 的纯化 | 第71页 |
·抗EIL-18 McAbs 的纯化 | 第71-72页 |
·抗EIL-18 PcAb 和McAbs 的生物素标记 | 第72页 |
·生物素标记抗EIL-18 PcAb 和McAbs 的检测结果 | 第72页 |
·包被液的选择 | 第72-73页 |
·捕获抗体包被浓度的选择 | 第73页 |
·检测抗体工作浓度的选择 | 第73-74页 |
·封闭剂的选择 | 第74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及最小检出浓度的确定 | 第74-75页 |
·鉴定特异性试验 | 第75页 |
·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 | 第75-76页 |
·临床检测结果 | 第76页 |
·猪、牛IL-18 定量抗原捕获ELISA 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76页 |
·讨论 | 第76-79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作者简介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