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舞蹈论文--中国舞蹈、舞剧论文--各种舞蹈论文--民间舞蹈、民族舞蹈论文--民间舞蹈论文--秧歌舞论文

昌黎“地秧歌”的历史演变及艺术特征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引言第8-11页
 一、研究缘由第8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第8-9页
 三、相关研究综述第9-10页
 四、研究方法和拟解决的问题第10-11页
第一章 昌黎地秧歌的历史流变第11-23页
 第一节 昌黎地秧歌的人文地理概述第11-13页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第11-12页
  二、渊远流长的人文传统第12-13页
 第二节 昌黎地秧歌概貌第13-16页
 第三节 昌黎地秧歌的四次突破性发展第16-22页
  一、昌黎地秧歌的第一次发展第17-18页
  二、昌黎地秧歌的第二次发展第18-19页
  三、昌黎地秧歌的第三次发展第19-20页
  四、昌黎地秧歌的第四次发展第20-22页
 小结第22-23页
第二章 昌黎地秧歌的基本构成和戏剧特性第23-35页
 第一节 昌黎地秧歌的基本构成第23-31页
  一、角色第23-25页
  二、剧目第25-26页
  三、曲牌第26-28页
  四、道具第28页
  五、表演第28-31页
 第二节 昌黎地秧歌的戏剧特性第31-34页
  一、在历史发展中与地方戏—评剧彼此互渗的关系第31-32页
  二、“铁三角”的角色关系—以类型化角色表演故事情节第32-34页
 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昌黎地秧歌舞蹈动律特征与审美特性第35-47页
 第一节 舞蹈动律的“味儿”“劲儿”“点儿”及两“活”第35-40页
  一、昌黎的“味儿”第35-36页
  二、秧歌的“劲儿”第36-37页
  三、动作的“点儿”第37-38页
  四、表演的“活”第38-39页
  五、节奏的“活第39-40页
 第二节 以“逗”塑“丑”的审美特性第40-45页
  一、“丑”的美学原理第41页
  二、“以丑为美”的心理特征第41-43页
  三、“逗”的表演特征第43-44页
  四、“丑”与“逗”的艺术价值第44-45页
 小结第45-47页
结语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2-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参与模式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任务型互动中自发注意语言形式的影响
下一篇:国际投资征收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