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破产程序中的债权人会议机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债权人会议的立法基础与价值 | 第10-18页 |
第一节 破产法上的债权人会议定位 | 第10-12页 |
一、债权人会议的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二、债权人会议的主要立法体例 | 第12页 |
第二节 债权人会议的立法构造 | 第12-16页 |
一、债权人会议的组成 | 第12-14页 |
二、债权人会议中债权人的表决权 | 第14-16页 |
第三节 债权人会议的现实意义 | 第16-18页 |
一、债权人会议是利益保障机制 | 第16-17页 |
二、债权人会议是效率提升机制 | 第17页 |
三、债权人会议有助于解决权利主体缺失问题 | 第17页 |
四、债权人会议是破产监督机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债权人会议机制的法理学基础 | 第18-27页 |
第一节 债权人会议的利益平衡机制 | 第18-22页 |
一、破产程序中的利益主体和利益冲突 | 第18-19页 |
二、破产法的立法价值取向 | 第19-22页 |
三、利益平衡机制的利弊分析 | 第22页 |
第二节 债权人会议的强制自治机制 | 第22-27页 |
一、强制自治机制的基本路径 | 第22-25页 |
二、强制自治机制的合理依据 | 第25-26页 |
三、强制自治的弊端与完善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债权人会议的法律地位 | 第27-35页 |
第一节 债权人会议的法律性质 | 第27-29页 |
一、关于债权人会议法律性质的主要学说及评析 | 第27-29页 |
二、本人观点 | 第29页 |
第二节 债权人会议在实体法上的法律地位 | 第29-32页 |
一、债权人会议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 | 第29-30页 |
二、债权人会议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 | 第30-32页 |
第三节 债权人会议在程序法上的法律地位 | 第32-35页 |
一、债权人会议与管理人之间的关系 | 第32-33页 |
二、债权人会议与法院之间的关系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债权人会议的司法考察与立法完善 | 第35-39页 |
第一节 债权人会议的司法考察 | 第35-37页 |
一、债权人会议的功能缺失 | 第35-36页 |
二、债权人会议功能缺失的原因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债权人会议的立法完善 | 第37-39页 |
一、明确债权人会议的角色定位 | 第37页 |
二、完善债权人会议的职权 | 第37-38页 |
三、调整债权人会议的工作方式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1页 |
注释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