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部分 民事诉讼当事人调查取证现状及评析 | 第9-20页 |
一、立法现状及评析 | 第9-13页 |
(一) 立法现状 | 第9-11页 |
(二) 立法现状评析 | 第11-13页 |
二、实践现状及评析 | 第13-15页 |
三、原因分析 | 第15-20页 |
(一) 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影响 | 第15-17页 |
(二) 现行立法中相关规则阙如 | 第17-18页 |
(三) 公共部门的信息垄断 | 第18-19页 |
(四) 诉讼文化的影响 | 第19-20页 |
第二部分 民事诉讼当事人调查取证程序保障之比较 | 第20-28页 |
一、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国家 | 第20-25页 |
(一) 英美法系的证据开示制度 | 第20-23页 |
(二) 大陆法系当事人调查取证的程序保障 | 第23-25页 |
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国家 | 第25-28页 |
(一) 前苏联调查取证权的分配 | 第25-27页 |
(二) 我国取证主体随诉讼体制转型的转变 | 第27-28页 |
第三部分 民事诉讼当事人调查取证权的法理考察 | 第28-36页 |
一、当事人调查取证权的性质 | 第28页 |
二、当事人调查取证权的功能 | 第28-31页 |
(一) 对民事程序的促进功能 | 第28-29页 |
(二) 对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的保障功能 | 第29-30页 |
(三) 对民事审判权的制约功能 | 第30-31页 |
三、当事人调查取证权的价值 | 第31-36页 |
(一) 有利于实现诉讼公正价值 | 第31-33页 |
(二) 有利于实现诉讼效率价值 | 第33-34页 |
(三) 有利于实现人权保障价值 | 第34-36页 |
第四部分 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调查取证权程序保障之完善 | 第36-51页 |
一、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36-39页 |
(一) 以当事人为主,法院为辅的原则 | 第36-37页 |
(二) 平等原则 | 第37-38页 |
(三) 配合和协助原则 | 第38-39页 |
二、程序运作 | 第39-45页 |
(一) 法院的调查取证权问题 | 第39-41页 |
(二) 借鉴国外文书提出命令制度 | 第41-42页 |
(三) 庭外录取证人证言程序 | 第42-44页 |
(四) 完善证据保全制度 | 第44-45页 |
(五) 完善证据交换制度 | 第45页 |
三、保障机制 | 第45-49页 |
(一) 建立证明妨害排除制度 | 第45-46页 |
(二) 建立对法院拒绝协助的救济机制 | 第46页 |
(三) 建立公共信息公开制度 | 第46-47页 |
(四) 取证对象的权利保障机制 | 第47-48页 |
(五) 建立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 | 第48-49页 |
四、实现当事人调查取证权的外部环境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