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独塔斜拉桥结合部应力分析及钢管混凝土拱桥顶升改造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斜拉桥的发展与现状 | 第9-12页 |
·独塔斜拉桥的发展及特点 | 第12-19页 |
·独塔斜拉桥的发展 | 第12-17页 |
·独塔斜拉桥的特点 | 第17-19页 |
·本文的工程背景 | 第19-22页 |
·本文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2 钢—混结合部 | 第23-32页 |
·斜拉桥按主梁材料的分类 | 第23页 |
·钢—混结合部位置的选择 | 第23-24页 |
·钢—混结合部的构造设计 | 第24-27页 |
·PBL剪力键的特点和力学性能 | 第27-29页 |
·马新大桥结合段构造 | 第29-30页 |
·钢—混结合部的刚度匹配 | 第30-32页 |
·刚度匹配的概念 | 第30-31页 |
·ANSYS分析的理论依据及实现途经 | 第31页 |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31-32页 |
3 结合部空间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2-38页 |
·建模 | 第32-35页 |
·分析范围的确定 | 第32页 |
·预应力钢筋的实现 | 第32-33页 |
·计算假定及图式 | 第33-34页 |
·有限元模型的单元和节点划分 | 第34-35页 |
·空间有限元模型的单元类型 | 第35-36页 |
·空间板壳单元 | 第35页 |
·实体单元 | 第35-36页 |
·空间有限元模型的材料属性 | 第36页 |
·空间有限元模型的边界条件 | 第36-38页 |
4 结合部空间应力分析与比较 | 第38-47页 |
·各工况六个模型截面正应力比较 | 第38-41页 |
·模型1、2、3之间的比较 | 第41页 |
·模型1、4、5之间的比较 | 第41-46页 |
·模型3、5、6之间的比较 | 第46-47页 |
5 结论 | 第47-49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47页 |
·尚待探讨的几点 | 第47-49页 |
6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顶升改造 | 第49-76页 |
·顶升技术简介及本章主要内容 | 第49页 |
·工程背景 | 第49-50页 |
·顶升改造设计说明 | 第50-54页 |
·结构改造设计 | 第50-51页 |
·改造施工流程 | 第51-52页 |
·改造施工 | 第52页 |
·顶升方法、步骤 | 第52-54页 |
·顶升改造过程分析及实时监控 | 第54-71页 |
·监控方案 | 第54-57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7-58页 |
·临时拉索的索力优化 | 第58-59页 |
·临时索张拉阶段监控 | 第59-63页 |
·拱脚切割阶段监控 | 第63-67页 |
·放索阶段监控 | 第67-71页 |
·顶升改造自振特性分析 | 第71-75页 |
·改造前、后理论自振特性对比 | 第71-74页 |
·改造后实测自振特性与理论结果对比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科研项目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