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第二章 水驱结构调整后油田开发指标预测方法 | 第15-27页 |
·层系内措施调整后开发指标变化特征分析 | 第15-21页 |
·措施作用描述 | 第15-17页 |
·工艺措施后开发指标变化数学模型 | 第17-19页 |
·工艺措施条件下开发指标变化特征 | 第19-21页 |
·措施调整后开发指标预测的一种方法 | 第21-27页 |
·水驱曲线的分解与合成 | 第21-23页 |
·求解模型参数 | 第23-24页 |
·计算实例及精度检验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喇萨杏油田含水上升规律研究 | 第27-39页 |
·喇萨杏油田含水上升规律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5页 |
·影响喇萨杏油田含水上升规律的地质因素分析 | 第27-29页 |
·影响喇萨杏油田含水上升规律的开发因素分析 | 第29-35页 |
·喇萨杏油田进一步控水的可行性分析 | 第35-37页 |
·深化结构调整技术,努力控制油田含水上升 | 第35页 |
·增加油田可采储量 | 第35-36页 |
·加大高含水井关井和堵水力度,控制无效循环水 | 第36页 |
·深调剖技术 | 第36-37页 |
·喇萨杏油田含水变化趋势分析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喇萨杏油田产量递减规律研究 | 第39-45页 |
·水驱油田单一结构及多结构情况下递减率理论变化规律 | 第39-41页 |
·油田稳产期末递减率的影响因素 | 第39-40页 |
·水驱油田自然递减率影响 | 第40-41页 |
·多结构油田的自然递减率的其他因素 | 第41页 |
·喇萨杏油田自然递减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4页 |
·水驱新建产能对水驱自然递减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二次加密井对水驱自然递减率的影响 | 第42页 |
·老井措施对水驱自然递减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套损对水驱自然递减率的影响 | 第43页 |
·水驱产量转入聚驱对水驱自然递减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聚驱区块封堵水驱区块目的层对水驱自然递减率的影响 | 第44页 |
·喇萨杏油田自然递减变化趋势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特高含水期合理压力系统研究 | 第45-51页 |
·相同大压差下的合理压力系统 | 第45-46页 |
·油井流压一定条件下的合理压力系统 | 第46-47页 |
·注水压力一定下的合理压力系统 | 第47页 |
·特高含水期的合理压力系统 | 第47-48页 |
·喇嘛甸油田压力系统界限、目前压力系统状况及调整方法 | 第48-51页 |
·喇嘛甸油田压力系统界限 | 第48页 |
·喇嘛甸油田目前压力系统状况及调整方法 | 第48-51页 |
第六章 油井关井界限研究 | 第51-56页 |
·油井关井界限模型 | 第51-52页 |
·关井界限的确定 | 第52-56页 |
·压裂潜力的判断 | 第52-53页 |
·堵水潜力的判断 | 第53页 |
·提液潜力的判断 | 第53-54页 |
·分层含水和分层产液量的确定 | 第54-55页 |
·计算实例 | 第55-56页 |
第七章 喇萨杏油田剩余储量潜力分析及挖潜方向 | 第56-64页 |
·水驱曲线和相对渗透率曲线联用测算地质储量 | 第56-57页 |
·喇萨杏油田剩余地质储量分布特点 | 第57-58页 |
·剩余地质储量在各类油层中的分布 | 第58页 |
·剩余地质储量在各类井网中的分布 | 第58页 |
·喇萨杏油田剩余可采储量开发状况分析 | 第58-60页 |
·喇萨杏油田剩余可采储量分级 | 第58-59页 |
·各类井网间状况分析 | 第59-60页 |
·各套井网在各区块的状况分析 | 第60页 |
·喇萨杏油田水驱分类井优化调整开发方式及开发调整对策研究 | 第60-64页 |
·加强中高渗透油层的调整挖潜工作和技术研究 | 第60-61页 |
·协调各个要素关系,实现效益最大、成本最低的开发目标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详细摘要 | 第67-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