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燮《原诗》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5页 |
序论 叶燮及其《原诗》 | 第15-30页 |
第一章 诗之本:理、事、情 | 第30-42页 |
第一节 理、事、情 | 第30-34页 |
一、从心物之争到情理交至 | 第30-33页 |
二、宇宙观中的理、事、情 | 第33-34页 |
第二节 触兴之情 | 第34-37页 |
一、从客体之“情”到主体之“情” | 第35-36页 |
二、“情”的统合性 | 第36-37页 |
第三节 “理、事、情”的规定性 | 第37-42页 |
第二章 诗人之本:才、胆、识、力 | 第42-51页 |
第一节 诗之基:胸襟 | 第42-46页 |
第二节 才、胆、识、力 | 第46-51页 |
一、“识”的前提性 | 第47-48页 |
二、“才”的基础性 | 第48-49页 |
三、“胆”的依托性 | 第49-50页 |
四、“力”的完成性 | 第50-51页 |
第三章 以流变为中心的诗歌批评论 | 第51-61页 |
第一节 叶燮的诗史观 | 第51-56页 |
一、诗“变”的历史必然性 | 第51-53页 |
二、温柔敦厚:变而不失其“正” | 第53-55页 |
三、“踵事增华”的总体发展趋势 | 第55-56页 |
四、客体之“变”与主体之“创” | 第56页 |
第二节 《原诗》中的多元批评形态 | 第56-61页 |
一、尊杜宗陶的双重伦理道德批评 | 第56-58页 |
二、以“境”为中心的艺术审美批评 | 第58-61页 |
第四章 《原诗》的历史贡献 | 第61-68页 |
第一节 《原诗》的诗学贡献 | 第61-65页 |
一、《原诗》对历代诗学的批评与继承 | 第61-63页 |
二、《原诗》理论系统的创新 | 第63-64页 |
三、《原诗》的理性色彩 | 第64-65页 |
第二节 《原诗》的美学贡献 | 第65-68页 |
一、严整的审美主客体理论体系 | 第65-66页 |
二、中国古典美学向现代转变的必经之路 | 第66-6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后记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