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4-18页 |
·论文拟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安排 | 第18-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5页 |
第二章 模式、数值试验方案及资料 | 第25-36页 |
·NCAR CAM3模式简介 | 第25-26页 |
·数值试验方案的设计 | 第26-28页 |
·观测资料介绍 | 第28页 |
·分析方法说明 | 第28-29页 |
·NCAR CAM3模式性能检验 | 第29-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气候海表温度驱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的东亚夏季风变化 | 第36-59页 |
·引言 | 第36-37页 |
·资料说明 | 第37页 |
·东亚夏季风的时空分布 | 第37-39页 |
·东亚夏季风及其环流系统主要成员的变化 | 第39-50页 |
·东亚夏季风与大气内部模态之间关系 | 第50-53页 |
·强、弱东亚夏季风年代的大气环流变化特征 | 第5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第四章 海表温度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 第59-92页 |
·引言 | 第59-61页 |
·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 第61-64页 |
·东亚夏季风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64-69页 |
·东亚夏季风年代际突变前后的大气环流特征 | 第69-84页 |
·热带太平洋SST年代际背景变化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 第84-88页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第五章 海表温度异常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 第92-113页 |
·引言 | 第92-93页 |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 第93-102页 |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关系 | 第102-106页 |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的关系 | 第106-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3页 |
第六章 海表温度异常对南亚高压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 第113-143页 |
·引言 | 第113-115页 |
·北半球夏季100 hPa位势高度场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115-119页 |
·南亚高压的年代际变化 | 第119-125页 |
·东亚夏季风年代际突变前后对流层高层大气环流变化特征 | 第125-133页 |
·南亚高压与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相关关系 | 第133-135页 |
·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背景变化对南亚高压的影响 | 第135-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3页 |
第七章 海表温度异常对东半球越赤道气流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 第143-168页 |
·引言 | 第143-144页 |
·东半球低层越赤道气流分布特征 | 第144-145页 |
·东半球低层越赤道气流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 第145-153页 |
·强、弱东亚夏季风年代东半球低层越赤道大气环流特征 | 第153-158页 |
·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年代际变化的可能原因 | 第158-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164-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68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68-174页 |
·全文总结 | 第168-172页 |
·论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72页 |
·研究展望 | 第172-174页 |
致谢 | 第174-175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