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观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导论 实践要求与学术动因第10-42页
 一、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根据第10-24页
 二、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清理与总结第24-35页
 三、主要研究方法第35-38页
 四、学术目标与创新之处第38-40页
 五、研究难点与应对之策第40-42页
第一章 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及其基本价值第42-86页
 一、哲学视域:从抽象思辨世界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第46-54页
  (一) 抽象思辨世界的困境第46-49页
  (二) 走入现实生活世界第49-50页
  (三) 现实生活世界的基本特征第50-54页
 二、哲学主题:从物的增殖到人的发展第54-59页
  (一) 科学主题——规律探索第54-56页
  (二) 价值主题——人文关怀第56-58页
  (三) 超越主题——方向导引第58-59页
 三、哲学研究方法:从体系建构到方法指南第59-67页
  (一) 面向事情本身: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理解事物第59-61页
  (二) 面向人本身:按照人的发展来重新安排现实世界第61-62页
  (三) 面向哲学本身:从“视界融合”的趋向来透视哲学第62-67页
 四、哲学思维方式:从既成论到生成论第67-70页
  (一) 本质主义思维与既成论第67-68页
  (二) 功能主义思维与生成论第68页
  (三) 从既成论向生成论变迁第68-70页
 五、哲学功能:实践基础上反思、批判和引导的统一第70-72页
  (一) 面向过去的反思功能:历史审视第70-71页
  (二) 面向现在的批判功能:价值评判第71页
  (三) 面向未来的引导功能:理想建构第71-72页
 六、哲学范式: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第72-77页
  (一) 理论哲学范式的式微:实践哲学兴起的前提第73-75页
  (二) 实践哲学范式的兴起:当代哲学的主流精神第75-77页
 本章小结:马克思哲学的基本价值第77-86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经验第86-126页
 一、恩格斯:根本立场基本一致基础上的个性差异第94-96页
 二、第二国际某些理论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证化科学化倾向第96-98页
 三、列宁与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倾向第98-104页
 四、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化倾向第104-106页
 五、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人道化倾向第106-108页
 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倾向第108-111页
 七、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多元化倾向第111-116页
 本章小结:基本经验第116-126页
第三章 时代变迁与哲学范式转换第126-158页
 一、革命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范式第127-130页
  (一) 哲学——时代——问题第127-128页
  (二) “破”与“立”的辩证法第128-130页
 二、建设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范式第130-135页
  (一) 革命任务转变与哲学重心转移第130-131页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新探索第131-135页
 三、哲学范式转型:从革命范式到建设范式第135-147页
  (一) 历史方位第135-136页
  (二) 主要内容第136-140页
  (三) 深层障碍第140-143页
  (四) 再思之路第143-147页
 本章小结:在时代变迁与哲学范式的转换中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第147-158页
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走向第158-185页
 一、“道路”的哲学意蕴第158-162页
  (一) 意蕴之一:路径第158-160页
  (二) 意蕴之二:方向第160-161页
  (三) 意蕴之三:通达第161-162页
 二、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说、学术与学养的统一第162-175页
  (一) 学说之维:阐释与创新的张力第162-165页
  (二) 学术之维:学术与现实的纠缠第165-169页
  (三) 学养之维:知识与智慧的会通第169-175页
 三、追寻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第175-185页
  (一) 追寻何以必要?第175-180页
  (二) 追寻何以可能?第180-182页
  (三) 追寻永在途中!第182-185页
参考文献第185-191页
后记第191-19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第192页

论文共1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下一篇:von Hippel-Lindau病肾肿瘤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