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课题的学术意义 | 第10-11页 |
|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有关会计模式的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 ·有关新中国会计史的研究状况 | 第13-16页 |
| ·课题的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 ·研究范围 | 第17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会计模式的选择与变迁——框架性的研究 | 第19-27页 |
| ·会计模式涵义的剖析 | 第19-20页 |
| ·会计模式的两分法——基于会计属性的重构 | 第20-22页 |
| ·技术性会计模式变迁的路径分析 | 第22-23页 |
| ·制度性会计模式变迁的路径分析 | 第23-26页 |
| ·会计理论和会计思想 | 第24-25页 |
| ·思想观念的路径依赖 | 第25页 |
| ·宏观经济政策的需要 | 第25-26页 |
| ·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 | 第26页 |
| ·基本结论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技术性会计模式变迁——基于史实的描绘 | 第27-32页 |
| ·技术性在新中国会计模式变迁中的映射 | 第27-30页 |
| ·1952 年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 | 第27-28页 |
| ·学习苏联以后的会计模式 | 第28页 |
|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会计模式 | 第28-30页 |
| ·启示:会计模式的技术性使其国际化成为必然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制度性会计模式变迁——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 | 第32-54页 |
| ·意识形态与会计模式变迁 | 第32-42页 |
| ·意识形态理论:从政治学到经济学 | 第33-35页 |
| ·传统文化与新中国会计模式的确立 | 第35-36页 |
| ·新中国会计模式变迁中的意识形态剖析 | 第36-41页 |
| ·意识形态对会计模式的影响:引导和限制 | 第41-42页 |
| ·国家理论与会计模式变迁 | 第42-48页 |
| ·国家意志主导会计模式的选择与变迁 | 第43-44页 |
| ·新中国会计模式变迁中的政府功能探析 | 第44-47页 |
| ·会计模式的两难选择:源于国家悖论 | 第47-48页 |
| ·路径依赖与会计模式变迁 | 第48-54页 |
| ·路径依赖:制度惯性的经济学解释 | 第48-49页 |
| ·新中国会计模式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透视 | 第49-53页 |
| ·意义: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54-61页 |
| ·本文的主要观点及结论 | 第54-57页 |
| ·基于本文研究对新准则的几点思考 | 第57-59页 |
| ·对新准则的简要评析 | 第57页 |
| ·新准则出台的动因分析 | 第57-59页 |
| ·新准则实施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 第59页 |
| ·研究的局限性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65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