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16页 |
ABSTRACT | 第16-26页 |
绪论 | 第26-47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26-30页 |
二 研究文献综述 | 第30-43页 |
三 本文的逻辑线索和结构安排 | 第43-47页 |
第一章 格林布拉特的主要学术经历 | 第47-61页 |
第一节 人的本质是历史的、流动的、构建着的 | 第47-50页 |
第二节 学术方向的抉择 | 第50-53页 |
第三节 格林布拉特个人故事的“叙述” | 第53-61页 |
一 家庭与个人的故事“叙述” | 第53-57页 |
二 对“叙述”的阐释与理论比较 | 第57-61页 |
第二章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的三个主要理论范畴 | 第61-86页 |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 | 第61-70页 |
一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缘起 | 第61-62页 |
二 旧历史主义与新历史主义的区别 | 第62-65页 |
三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构成 | 第65-70页 |
第二节 文化诗学 | 第70-81页 |
一 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的理论来源 | 第71-75页 |
二 文化诗学的内涵 | 第75-81页 |
第三节 轶闻主义 | 第81-86页 |
一 对轶闻的重视 | 第81-83页 |
二 格林布拉特对轶闻的理解 | 第83-86页 |
第三章 文化诗学理论溯源及现实语境 | 第86-133页 |
第一节 历史传承与现实机遇 | 第86-98页 |
一 现代历史意识与历史转向 | 第86-92页 |
二 整体的文化观念 | 第92-95页 |
三 文化诗学产生的现实语境 | 第95-98页 |
第二节 文化政治观与西方马克思主义 | 第98-115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潜在启迪 | 第100-107页 |
二 能动的文化构成:威廉姆斯的理论影响 | 第107-109页 |
三 隐含的意识形态 | 第109-115页 |
第三节 整体的文化观与“隐喻性”的诗学方法 | 第115-121页 |
第四节 文本的阐释与读者批评理论 | 第121-133页 |
一 阐释的演化 | 第122-123页 |
二 读者对文本阐释的意义生成和参与 | 第123-127页 |
三 文本阐释的政治道德向度 | 第127-133页 |
第四章 文本阐释中的“自我造型” | 第133-153页 |
第一节 “自我”问题的历史演变 | 第133-142页 |
第二节 格林布拉特“自我造型”的内涵 | 第142-153页 |
第五章 文本阐释的跨学科特点 | 第153-180页 |
第一节 对话主义和狂欢化 | 第154-160页 |
第二节 跨文本阐释的诸种理论状态 | 第160-180页 |
一 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界限的消解 | 第161-165页 |
二 文学文本与社会能量的商讨与交易 | 第165-170页 |
三 文本阐释中的审美效果:“共鸣”与“惊叹” | 第170-176页 |
四 多义的文化概念 | 第176-180页 |
第六章 无处不在的权力运作 | 第180-194页 |
第一节 “政治”概念的阐释 | 第180-184页 |
第二节 权力运作和文本阐释:福柯的影响 | 第184-194页 |
一 内化为思维的权力 | 第185-188页 |
二 “触摸真实” | 第188-194页 |
结语 | 第194-203页 |
一 格林布拉特的学术贡献与理论影响 | 第194-200页 |
二 对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理论的思考 | 第200-20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215页 |
致谢 | 第215-21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主要作品及奖励 | 第216-21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