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绪论 | 第15-20页 |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晚唐经学 | 第15-16页 |
二、中晚唐经学研究成果综述 | 第16-18页 |
三、本文研究的重点与创新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影响中晚唐经学发展之因素 | 第20-52页 |
第一节 唐统治者的经学政策 | 第20-29页 |
一、唐前期的经学政策 | 第21-24页 |
二、唐中后期的经学政策 | 第24-29页 |
第二节 唐代中后期科举制度的变革 | 第29-36页 |
第三节 佛、道思想的发展 | 第36-47页 |
一、佛教的繁荣 | 第36-39页 |
二、道教的兴盛 | 第39-42页 |
三、三教融合与经学的发展 | 第42-47页 |
第四节 中晚唐经济政治对经学的影响 | 第47-52页 |
第二章 中晚唐经学概说 | 第52-124页 |
第一节 中晚唐《春秋》学 | 第52-76页 |
一、新《春秋》学的滥觞——刘知几的《疑经》、《申左》 | 第52-55页 |
二、"舍传求经"的新《春秋》学派 | 第55-69页 |
三、中晚唐"《春秋》学"著作 | 第69-76页 |
第二节 中晚唐《易》学 | 第76-84页 |
一、李鼎祚的《周易集解》 | 第76-81页 |
二、史徵的《周易口诀义》 | 第81-82页 |
三、其他中晚唐《易》学著作举要 | 第82-84页 |
第三节 中晚唐《诗》学的代表——《毛诗指说》 | 第84-91页 |
一、《毛诗指说》的成书 | 第84-85页 |
二、《毛诗指说》的内容及创新 | 第85-90页 |
三、后人对《毛诗指说》的评价 | 第90-91页 |
第四节 中晚唐的"礼"学 | 第91-100页 |
一、元行冲的《礼记义疏》 | 第91-93页 |
二、《大唐开元礼》 | 第93-98页 |
三、其他的"礼"学著作 | 第98-100页 |
第五节 中晚唐《论语》、《孟子》研究 | 第100-110页 |
一、韩、李的《论语笔解》 | 第100-104页 |
二、《孟子》学研究概况 | 第104-110页 |
第六节 中晚唐《孝经》研究 | 第110-117页 |
一、今、古文《孝经》之争 | 第110-113页 |
二、唐玄宗注《孝经》 | 第113-117页 |
第七节 中晚唐经书的整理与《开成石经》的雕刻 | 第117-124页 |
一、中晚唐经书的整理情况 | 第117-120页 |
二、《开成石经》研究 | 第120-124页 |
第三章 中晚唐经学的变新 | 第124-162页 |
第一节 中晚唐经学的困境 | 第124-132页 |
一、经学衰微的表现 | 第125-126页 |
二、经学衰微原因探析 | 第126-130页 |
三、中晚唐经学的变新 | 第130-132页 |
第二节 韩愈的经学思想 | 第132-142页 |
一、提倡"道统说" | 第133-135页 |
二、排斥佛教 | 第135-139页 |
三、阐扬《大学》、《中庸》 | 第139-142页 |
第三节 柳宗元的经学思想 | 第142-152页 |
一、尊经崇儒 | 第142-144页 |
二、批驳章句之学 | 第144-146页 |
三、倡导"大中之道" | 第146-149页 |
四、援佛济儒 | 第149-152页 |
第四节 李翱的经学思想 | 第152-162页 |
一、重申经学主体地位 | 第153-154页 |
二、重视《中庸》 | 第154-157页 |
三、李翱的心性论 | 第157-159页 |
四、李翱对后代经学的影响 | 第159-162页 |
结语 | 第162-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6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