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8-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研究的目的 | 第8-9页 |
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9-10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一) 高校贫困生 | 第10-12页 |
(二) 勤工助学 | 第12-13页 |
(三) 勤工助学体系 | 第13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部分 河北省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15-30页 |
一、勤工助学的历史回顾 | 第15-18页 |
(一) 历史回顾 | 第15-17页 |
(二) 历史启示 | 第17-18页 |
1. 勤工助学的内涵要与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相匹配 | 第17页 |
2. 勤工助学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 第17-18页 |
3. 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提高社会回报率 | 第18页 |
4. 做好勤工助学工作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重要途径 | 第18页 |
二、河北省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及贫困生群体产生的原因 | 第18-22页 |
(一) 河北省高校贫困生现状调查 | 第18-20页 |
1. 贫困生家庭状况 | 第18-19页 |
2. 贫困生学费来源情况 | 第19-20页 |
3. 贫困生的精神状况 | 第20页 |
(二) 河北省高校贫困生产生的原因 | 第20-22页 |
1.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高校贫困生产生的根本原因 | 第20-21页 |
2. 我国高校收费日益增长是贫困生产生的直接原因 | 第21-22页 |
3.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不健全是贫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 | 第22页 |
4. 贫困生自助和创业意识薄弱是贫困生难以脱贫的内部原因 | 第22页 |
三、河北省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22-30页 |
(一) 河北省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现状调查 | 第22-24页 |
1. 勤工助学类型 | 第22-23页 |
2. 勤工助学岗位数量 | 第23页 |
3. 勤工助学渠道 | 第23页 |
4. 勤工助学报酬 | 第23-24页 |
(二) 河北省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1. 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缺乏科学性 | 第24页 |
2. 高校对勤工助学工作重视不够,职责分散 | 第24-25页 |
3. 高校贫困生人数激增,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开发不足 | 第25-26页 |
4. 高校对校外勤工助学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 第26页 |
5. 高校育人工作不到位,非贫困生与贫困生之间存在隔阂 | 第26-27页 |
6. 从国家政策上来讲,勤工助学基金来源存在不合理因素 | 第27页 |
(三) 河北省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溯源 | 第27-30页 |
1. 来自国家方面的原因 | 第27页 |
2. 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 第27-28页 |
3. 来自高校方面的原因 | 第28-29页 |
4. 来自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 第29-30页 |
第三部分 河北省构建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 第30-36页 |
一、构建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的紧迫性 | 第30-32页 |
(一) 经济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 | 第30页 |
(二) 贫困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背上了一定的心理负担 | 第30-32页 |
二、构建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的必要性 | 第32-36页 |
(一) 解决贫困生问题是实现教育公平、维护社会稳定重要内容 | 第32-33页 |
(二) 完善勤工助学体系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重要途径 | 第33-36页 |
1. 勤工助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 第33页 |
2. 勤工助学是学校解决贫困生问题的重要举措 | 第33-36页 |
第四部分 河北省构建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的思考 | 第36-48页 |
一、国内外勤工助学的借鉴 | 第36-40页 |
(一) 国外勤工助学介绍 | 第36-37页 |
(二) 国内勤工助学工作经验的推广 | 第37-40页 |
1. 承德医学院 | 第37-39页 |
2. 河北师范大学 | 第39-40页 |
二、河北省构建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的对策 | 第40-48页 |
(一) 国家、高校通力合作,为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驾护航 | 第40-41页 |
1. 国家要全面提高农民、下岗职工的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 | 第40页 |
2. 国家要全面考虑影响制定高校收费标准的因素 | 第40页 |
3. 高校要兼顾“质量、效益、效率”,降低培养学生的实际成本 | 第40-41页 |
4. 高校要杜绝因乱收费给学生带来的额外负担 | 第41页 |
(二) 高校积极主动地做好勤工助学工作 | 第41-48页 |
1. 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方法得当 | 第41-42页 |
2. 构建规范的勤工助学机构 | 第42页 |
3. 合理利用校内资源,增岗加薪,拓宽贫困生收入渠道 | 第42-43页 |
4. 整合、利用校外资源,重视与校外企业的合作 | 第43页 |
5. 多渠道筹措勤工助学基金,专款专用 | 第43-44页 |
6. 加大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积极探讨实行弹性学分制的有效途径 | 第44-45页 |
7. 加强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