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驾驶模拟器的车辆动力学建模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汽车驾驶模拟器的发展 | 第10-11页 |
| ·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发展 | 第11-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第2章 面向对象的建模理论 | 第15-31页 |
|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 第15-19页 |
| ·对象 | 第15-16页 |
| ·类 | 第16-17页 |
| ·消息 | 第17页 |
| ·封装 | 第17-18页 |
| ·继承 | 第18页 |
| ·多态性 | 第18-19页 |
| ·面向对象方法概述 | 第19-21页 |
| ·从结构化方法到面向对象方法 | 第19-20页 |
| ·面向对象方法的优点 | 第20-21页 |
| ·面向对象系统建模 | 第21-22页 |
| ·对象模型 | 第21-22页 |
| ·功能模型 | 第22页 |
| ·动态模型 | 第22页 |
| ·三种模型之间的关系 | 第22页 |
| ·车辆系统对象的确定 | 第22-31页 |
| ·车身对象 | 第23-24页 |
| ·悬架对象 | 第24-25页 |
| ·车轮对象 | 第25-26页 |
| ·发动机对象 | 第26-27页 |
| ·传动系对象 | 第27-28页 |
| ·转向系对象 | 第28-29页 |
| ·制动系对象 | 第29-31页 |
| 第3章 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1-49页 |
| ·车身模型 | 第31-33页 |
| ·悬架模型 | 第33-40页 |
| ·悬架的受力分析 | 第34-36页 |
| ·悬架的运动学分析 | 第36-40页 |
| ·车轮模型 | 第40-42页 |
| ·左前轮的受力分析 | 第40页 |
| ·左前轮的运动学分析 | 第40页 |
| ·左前轮的动力学分析 | 第40-41页 |
| ·车轮旋转动力学分析 | 第41-42页 |
| ·发动机模型 | 第42-44页 |
| ·拟和法 | 第42页 |
| ·类比法 | 第42-44页 |
| ·传动系模型 | 第44-45页 |
| ·离合器 | 第44-45页 |
| ·变速器 | 第45页 |
| ·主减速器 | 第45页 |
| ·转向系模型 | 第45-46页 |
| ·制动系模型 | 第46-49页 |
| 第4章 轮胎模型 | 第49-60页 |
| ·轮胎模型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49-51页 |
| ·起始阶段 | 第49页 |
| ·发展阶段 | 第49-50页 |
| ·相对成熟阶段 | 第50-51页 |
| ·轮胎模型的分类及特点 | 第51-52页 |
| ·理论模型 | 第51页 |
| ·经验模型 | 第51-52页 |
| ·半经验模型 | 第52页 |
| ·轮胎自适应模型 | 第52页 |
| ·魔术公式轮胎模型的应用 | 第52-55页 |
| ·魔术公式输入变量的计算 | 第55-60页 |
| ·车轮外倾角 | 第55-56页 |
| ·侧偏角 | 第56-57页 |
| ·纵向滑移率 | 第57-58页 |
| ·车轮垂直载荷 | 第58-60页 |
| 第5章 车辆动力学系统程序的实现 | 第60-70页 |
| ·开发平台及工具 | 第60页 |
| ·车辆动力学系统程序的结构 | 第60-64页 |
| ·算法的选择 | 第64-65页 |
| ·仿真模型的计算 | 第65-70页 |
| ·整车模型的求解 | 第65-66页 |
| ·模型计算结果的验证 | 第66-68页 |
| ·驾驶模拟器的运行效果 | 第68-70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 ·全文总结 | 第70页 |
| ·研究展望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