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监测系统双协议栈通信功能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8页 |
·网络流量监测 | 第14-16页 |
·IPv6 开发与应用 | 第16-17页 |
·IPv4 向IPv6 过渡的相关技术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第2章 网络流量监测系统 | 第20-26页 |
·网络流量监测系统 | 第20-23页 |
·系统总体架构 | 第20-21页 |
·两大功能部分及其关系 | 第21-23页 |
·系统部署环境 | 第23页 |
·网络流量监测系统新需求 | 第23-24页 |
·双协议栈方案及需解决的问题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双协议栈方案支撑环境 | 第26-32页 |
·概述 | 第26页 |
·IPV6 的地址配置机制 | 第26-27页 |
·系统环境新需求 | 第27-29页 |
·操作系统环境配置 | 第27-28页 |
·开发环境配置 | 第28-29页 |
·获取本地IPV6 地址的方法 | 第29-31页 |
·请求-应答法 | 第29-30页 |
·缓冲文件法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双协议栈通信平台设计 | 第32-42页 |
·概述 | 第32页 |
·IPV4 与IPV6 网络编程差异 | 第32-33页 |
·混合式双栈通信平台设计 | 第33-34页 |
·独立式双栈通信平台设计 | 第34-40页 |
·客户端功能体的设计 | 第35-37页 |
·服务器功能体的设计 | 第37-39页 |
·应用举例 | 第39-40页 |
·两种通信平台的对比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5章 双协议栈方案实施 | 第42-53页 |
·概述 | 第42页 |
·系统在各应用场景的通信方案 | 第42-48页 |
·应用场景分析 | 第42-43页 |
·IPv4 与IPv6 互通方法分析 | 第43-44页 |
·IPv4 与IPv6 互通解决方案 | 第44-47页 |
·IPv6 与IPv6 通信解决方案 | 第47-48页 |
·系统重启后的恢复策略 | 第48-52页 |
·问题的分析 | 第48-49页 |
·解决方案 | 第49-50页 |
·监测探针端的处理流程 | 第50-51页 |
·监测分析子系统端的处理流程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实验与运行结果 | 第53-62页 |
·概述 | 第53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3-58页 |
·获取本地IPv6 地址方法对比实验 | 第53-56页 |
·两种双栈通信平台对比实验 | 第56-57页 |
·系统IPv4/IPv6 互通解决方案实验 | 第57-58页 |
·系统运行效果及性能对比 | 第58-60页 |
·系统运行效果 | 第58-59页 |
·新旧系统性能对比 | 第59-60页 |
·应用前景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申请专利 | 第69-70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