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菌类论文

茯苓种质资源多样性与代料栽培技术初步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5页
 1.茯苓概述第11-14页
   ·茯苓的资源分布第11页
   ·茯苓栽培历史及产区变迁第11-13页
   ·茯苓的药用价值第13页
   ·茯苓的形态特征及生长习性第13-14页
 2.茯苓栽培技术第14-16页
 3.遗传标记及其在食(药)用真菌中的应用第16-24页
   ·形态学标记第16页
   ·细胞学标记第16-17页
   ·生化标记第17-18页
   ·分子标记第18-24页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第19-20页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第20页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第20-21页
     ·特征性片段扩增区域第21-22页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第22页
     ·简单序列间重复扩增第22-24页
 4.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第二章 茯苓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分析第25-36页
 1.引言第25页
 2.材料与方法第25-29页
   ·试验材料第25-27页
     ·供试菌株第25页
     ·供试培养基第25-26页
     ·仪器与设备第26-27页
     ·同工酶分析试剂第27页
     ·试验方法第27-29页
     ·菌丝体培养第27-28页
     ·样品处理第28页
     ·凝胶制备第28页
     ·点样第28页
     ·电泳第28-29页
     ·取胶染色及酯酶同工酶检测第29页
     ·试验结果的观察和统计分析第29页
 3.结果与分析第29-34页
   ·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第29-32页
   ·聚类分析第32-34页
 4.讨论第34-36页
第三章 茯苓菌株的ISSR分析第36-52页
 1.引言第36页
 2.材料与方法第36-41页
   ·试验材料第36-38页
     ·供试菌株第36页
     ·仪器与设备第36页
     ·试验试剂第36-37页
     ·ISSR引物第37-38页
   ·试验方法第38-41页
     ·基因组DNA提取第38-39页
     ·DNA的检测与测定第39页
     ·ISSR引物筛选第39页
     ·反应体系的正交优化第39-40页
     ·退火温度筛选第40-41页
     ·反应体系稳定性检测第41页
     ·ISSR分析第41页
 3.结果与分析第41-48页
   ·27个茯苓菌株DNA的检测与测定第41-42页
   ·引物筛选第42页
   ·反应体系的正交优化第42-43页
   ·退火温度筛选第43-44页
   ·反应体系稳定性检测第44-45页
   ·ISSR分析第45-48页
     ·ISSR指纹图谱分析第45-47页
     ·聚类分析第47-48页
 4.讨论第48-52页
   ·ISSR引物筛选第48-49页
   ·反应体系的优化及退火温度的筛选第49-50页
   ·ISSR分析第50页
   ·ISSR分析与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的比较第50-52页
第四章 茯苓代料栽培技术的初步研究第52-68页
 1.引言第52页
 2.材料和方法第52-57页
   ·试验材料第52-53页
     ·供试菌株第52页
     ·供试培养基第52-53页
     ·分离发酵料中的微生物所用培养基第53页
     ·试验材料第53页
     ·低矮简易棚制作与棚室层架制作第53页
   ·试验方法第53-57页
     ·麦粒培养基的制作第53-54页
     ·代料栽培培养基的制作第54页
     ·发酵料栽培培养基的制作第54页
     ·室内棚室代料栽培模式第54-55页
     ·室外大田代料栽培模式第55页
     ·对照第55页
     ·小区设计与重复第55-56页
     ·发酵料过程中微生物变化的分析第56-57页
     ·生物学效率的计算第57页
 3.结果与分析第57-65页
   ·菌丝生长速度测定第57-58页
   ·室外大田代料栽培的产量统计及分析第58-59页
   ·室内棚室代料栽培产量统计及分析第59-61页
   ·Duncan新复级差分析第61-62页
   ·大田和棚室发酵料栽培第62-65页
     ·堆置发酵料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分析第62-63页
     ·堆置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变化情况分析第63-64页
     ·发酵料栽培结果第64-65页
 4.讨论第65-68页
参考文献第68-74页
附录一 27个茯苓菌株酯酶同工酶相似系数(S)表第74-76页
附录二 部分菌株间的拮抗试验第76-77页
附录三 发满茯苓菌丝的菌袋第77页
附录四 大田袋栽时接"引疤"的情景第77-78页
附录五 大田低矮简易棚栽培条件下产出的茯苓第78页
附录六 A3棚室栽培条件下产出的茯苓第78-79页
附录七 A4棚室栽培条件下产出的茯苓第79-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模拟锅炉温度的解耦控制
下一篇:吉林省利用外资发展潜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