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CT-R理论看我国的数学双基教学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概述 | 第7-11页 |
·课题的来源 | 第7-9页 |
·ACT-R 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7-8页 |
·ACT-R 理论的教育观点 | 第8-9页 |
·课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论文框架 | 第10-11页 |
第2章 ACT-R 理论评析 | 第11-36页 |
·ACT-R 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理性分析 | 第11页 |
·三个二分法 | 第11-12页 |
·陈述性知识 | 第12-14页 |
·知识的表征 | 第12-14页 |
·信息块的获得 | 第14页 |
·程序性知识 | 第14-17页 |
·知识的表征 | 第14-15页 |
·认知技能的学习 | 第15-17页 |
·小结 | 第17页 |
·目标层级 | 第17-19页 |
·激活过程 | 第19-25页 |
·基本技能的自动化 | 第19-20页 |
·激活量的学习 | 第20-23页 |
·学习定律 | 第23-25页 |
·小结 | 第25页 |
·冲突决策 | 第25-30页 |
·最佳使用效用 | 第26-27页 |
·实例的成功概率和花费估计 | 第27-28页 |
·满意解决法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信息流程 | 第30-31页 |
·ACT-R 理论中的学习迁移 | 第31-33页 |
·ACT-R 理论与其它理论的关系 | 第33-36页 |
·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 | 第33-34页 |
·Soar 认知理论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研究 | 第36-50页 |
·数学双基教学的历史根源和社会环境 | 第36页 |
·数学双基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36-37页 |
·数学双基教学的特征 | 第37-45页 |
·记忆通向理解 | 第37-39页 |
·速度赢得效率 | 第39-41页 |
·严谨形成理性 | 第41-43页 |
·重复依靠变式 | 第43-45页 |
·数学双基教学纵向的层次 | 第45-50页 |
·双基基桩建设 | 第45页 |
·双基模块的教学 | 第45-48页 |
·双基平台 | 第48-50页 |
第4章 从ACT-R 理论看我国的“双基”教学 | 第50-65页 |
·练习有助于理解 | 第50-51页 |
·接受性学习 | 第51-52页 |
·熟能生巧 | 第52-56页 |
·为什么“熟”能生“巧” | 第52-54页 |
·为什么有时候“熟”没有生“巧” | 第54-56页 |
·典型例题 | 第56-62页 |
·双基教学中典型例题的作用 | 第56-59页 |
·ACT-R 理论中样例在认知技能获得中的作用 | 第59-60页 |
·朱新明的“示例演练”教学法 | 第60-62页 |
·对样例学习问题的思考 | 第62页 |
·变式练习 | 第62-65页 |
第5章 教学建议 | 第65-73页 |
·关于“做中学” | 第65-69页 |
·练习是掌握双基的必由之路 | 第65-66页 |
·理解与练习并重 | 第66页 |
·把握练习的“量”与“度” | 第66-67页 |
·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保证练习的“质” | 第67-69页 |
·重视任务分析与及时的反馈 | 第69页 |
·关于“例中学” | 第69-72页 |
·注重对样例的理解 | 第70-71页 |
·聚焦典型例题 | 第71-72页 |
·“做中学”和“例中学”的结合 | 第72-73页 |
结束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详细摘要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