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9-33页 |
| ·引言 | 第9-13页 |
|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原理 | 第9-11页 |
| ·化学发光的主要类型 | 第11-13页 |
| ·酶联化学发光分析 | 第13-16页 |
| ·酶概述 | 第13-15页 |
| ·酶的固定化技术 | 第15-16页 |
| ·酶联化学发光分析的应用 | 第16页 |
|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 第16-20页 |
| ·免疫分析概述 | 第17页 |
|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7-18页 |
|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主要类型 | 第18-20页 |
|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研究展望 | 第20页 |
|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 | 第20-27页 |
|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概述 | 第20-21页 |
| ·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 | 第21-22页 |
|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 第22-23页 |
| ·流动注射可更新表面分析技术 | 第23-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33页 |
| 第二章 固定化酶反应柱联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抗坏血酸 | 第33-42页 |
| ·引言 | 第33-34页 |
| ·实验部分 | 第34-35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34页 |
| ·HRP固定柱的制备 | 第34-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5-38页 |
| ·鲁米诺、4-IMP浓度的选择 | 第35-36页 |
| ·HRP固定液浓度的选择 | 第36页 |
| ·缓冲溶液pH值的选择 | 第36页 |
| ·泵速的选择 | 第36-37页 |
| ·H_2O_2的影响 | 第37页 |
| ·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 第37页 |
| ·干扰实验及反应柱的稳定性 | 第37-38页 |
| ·样品分析 | 第38页 |
| ·结论 | 第38页 |
| ·反应机理的探讨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血红蛋白催化化学发光反应联用流动注射测定人体血清中的胆固醇含量 | 第42-51页 |
| ·引言 | 第42-43页 |
| ·实验部分 | 第43-44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43页 |
|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 ·流路设计 | 第4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 ·血红蛋白和鲁米诺浓度的影响 | 第45页 |
| ·pH的影响 | 第45页 |
| ·泵速和反应盘管的影响 | 第45-46页 |
| ·酶浓度的影响 | 第46页 |
| ·胆固醇的测定 | 第46-47页 |
| ·干扰实验 | 第47页 |
| ·样品的测定 | 第47-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微型流通式反应器可更新表面非均相免疫分析法测定人体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G | 第51-62页 |
| ·引言 | 第51-52页 |
| ·实验部分 | 第52-55页 |
| ·仪器与实验装置 | 第52-53页 |
| ·试剂 | 第53页 |
| ·固相抗体的制备 | 第53页 |
| ·微型流通式反应器的设计 | 第53页 |
| ·流动注射可更新表面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体系及系统操作程序设计 | 第53-55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55-58页 |
| ·化学发光测定条件的选择 | 第55-56页 |
| ·两种反应模式的比较 | 第56页 |
| ·微珠用量的选择 | 第56-57页 |
| ·磷酸盐缓冲溶液pH值的选择 | 第57页 |
| ·抗原、酶标抗体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 | 第57页 |
|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第57-58页 |
| ·样品的测定 | 第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反应机理探讨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