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 ·湖泊沉积物的形成及其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第9页 |
| ·沉积物中重金属 | 第9-11页 |
| ·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 第9-10页 |
| ·沉积物中的重金属 | 第10-11页 |
| ·国内外沉积物中重金属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11-12页 |
| ·环境监测优化布点 | 第12页 |
| ·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 第12-16页 |
| ·微波消解在环境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 ·微波消解方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 ·金属元素的测定 | 第16-17页 |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 | 第16页 |
| ·ICP-AES 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 ·重金属污染环境评价方法研究 | 第17-20页 |
| ·地累积指数 Igeo 法 | 第17-18页 |
| ·沉积物富集系数 SEF 法 | 第18页 |
| ·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 RSP 法 | 第18页 |
| ·次生相富集系数 PEF 法 | 第18-19页 |
|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 第19页 |
| ·内梅罗污染指数法 | 第19-20页 |
| ·研究工作总体思路和框架 | 第20-23页 |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特色 | 第21-23页 |
| 第2章 鄱阳湖乐安河流域水质监测优化布点研究 | 第23-33页 |
| ·前言 | 第23页 |
| ·乐安河监测点位状况 | 第23-25页 |
| ·物元分析与结果 | 第25-29页 |
| ·标准物元矩阵和节域物元矩阵的建立 | 第25-26页 |
| ·关联函数的计算 | 第26-28页 |
| ·监测断面点聚图的绘制 | 第28-29页 |
| ·结果分析 | 第29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29页 |
| ·K-均值聚类法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 ·小结 | 第31-33页 |
| 第3章 ICP-AES 测定湖泊沉积物中金属元素的微波消解前处理研究 | 第33-41页 |
| ·前言 | 第33页 |
| ·实验部分 | 第33-36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33-34页 |
| ·仪器设备及主要工作条件 | 第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0页 |
| ·消解体系及微波消解工步的选择 | 第36-37页 |
| ·消解用量的选择 | 第37-38页 |
| ·ICP-AES 测定 | 第38页 |
| ·检出限 | 第38-39页 |
| ·精密度和准确度的确定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微波消解-ICP-AES 测定鄱阳湖沉积物中金属元素的研究 | 第41-56页 |
| ·前言 | 第41页 |
|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41-42页 |
| ·仪器设备及主要工作条件 | 第42-43页 |
|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3页 |
| ·方法的准确性 | 第43页 |
| ·底泥中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 第43-44页 |
| ·丰、枯水期各元素含量比较 | 第44-51页 |
| ·金属含量随年度变化 | 第51-53页 |
| ·鄱阳湖饶河入湖段元素含量变化 | 第53页 |
| ·小结 | 第53-56页 |
| 第5章 乐安河流域及鄱阳湖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现状的评价 | 第56-63页 |
| ·前言 | 第56页 |
| ·采样布点与分析 | 第56页 |
| ·鄱阳湖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测定结果及污染评价 | 第56-62页 |
| ·乐安河流域及鄱阳湖重金属含量 | 第57页 |
| ·地积累指数评价法 Igeo | 第57-59页 |
| ·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 第59-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