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银行制度与业务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一、绪论第12-14页
 1.写作意义第12页
 2.研究思路第12-13页
 3.结构框架第13-14页
二、理论综述第14-19页
 1.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及其成因第14-15页
 2.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的沿革第15-19页
   ·资产管理理论第15-17页
   ·负债管理理论第17-18页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第18-19页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第19-27页
 1.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一般方法第19-23页
   ·流动性需求的预测第19-21页
   ·流动性的有效供给第21-22页
   ·实例:德国第22-23页
 2.监管当局的流动性风险监管第23-27页
   ·美国第24-25页
   ·香港第25-27页
四、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和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分析第27-36页
 1.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第28-32页
   ·存(贷)差角度第28-29页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角度第29-30页
   ·银行间市场资金供求角度第30-32页
 2.银行体系潜在的流动性风险第32-36页
   ·资产负债期限结构角度第32-34页
   ·资产质量角度第34-36页
五、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第36-42页
 1.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状况的指标分析第36页
 2.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制度和市场环境第36-38页
 3.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评介第38-42页
   ·管理意识淡薄第38-39页
   ·管理理念落后第39页
   ·内控系统缺失第39-40页
   ·管理工具受限第40页
   ·风险监管偏差第40-42页
六、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第42-48页
 1. 增强流动性风险的防范意识第42页
 2. 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的内控系统第42-45页
 3. 完善货币市场,扩展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第45页
 4. 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应对央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第45-46页
 5. 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产质量第46-48页
七、结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致谢第51-5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2-53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组人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对小鼠脑缺血的抗氧化保护作用及其抗肿瘤的研究
下一篇:中国旅游本科课程体系研究基于中外对比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