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埕岛油田主体南区馆上段地质建模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16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地质建模现存的问题第13页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3页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第13-16页
     ·研究内容第13-14页
     ·主要创新点第14-16页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第16-20页
   ·构造特征第16页
   ·地层特征第16-17页
   ·沉积特征第17-18页
   ·储层特征第18-19页
     ·储层岩性特征第18页
     ·粒度特征第18-19页
   ·油藏特征第19-20页
第三章 地质建模基础研究第20-33页
   ·地层划分与对比第20-25页
     ·地层的划分第20-22页
     ·地层的对比第22-25页
   ·构造特征研究第25页
   ·沉积微相分析第25-31页
     ·相标志第26-28页
     ·沉积相类型第28-29页
     ·沉积微相的划分第29-31页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四章 研究区地质建模第33-77页
   ·地质建模的方法第33-40页
     ·确定性建模第33-37页
     ·随机建模第37-39页
     ·地质建模的原则第39-40页
   ·基础数据的准备第40-41页
   ·三维构造模型第41-46页
     ·网格的划分第41-42页
     ·层面模型的建立第42-43页
     ·断层模型的建立第43-46页
   ·三维沉积微相模型的建立第46-49页
   ·三维岩相模型的建立第49-56页
     ·变差函数理论第49-50页
     ·变差函数的功能第50-52页
     ·变差函数的理论模型第52-54页
     ·砂泥岩分布函数第54页
     ·变差函数的拟合及岩相模型的建立第54-56页
   ·沉积微相约束下的储层参数建模第56-72页
     ·孔隙度模型第57-60页
     ·渗透率模型的建立第60-64页
     ·含油饱和度模型第64-70页
     ·部分小层物性分析第70-71页
     ·有效厚度及净毛比模型第71-72页
   ·沉积相模型与属性模型的关系第72-76页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模型验证及应用第77-83页
   ·模型概率一致性验证第77-78页
   ·地质概念模型的一致性验证第78-79页
   ·抽稀井验证第79-80页
   ·模型精度分析第80-81页
   ·模型应用效果分析及挖潜方向第81-82页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结论及认识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9-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濮凹陷白庙地区沙三段储层特征研究
下一篇:东濮凹陷文东地区Es3-4有效储层形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