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白庙地区沙三段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6页 |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深部储层次生孔隙成因研究 | 第10-12页 |
·深层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 第12-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2页 |
·地层特征 | 第16-18页 |
·构造特征 | 第18-20页 |
·沉积特征 | 第20-22页 |
第3章 成岩作用研究 | 第22-43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22-23页 |
·碎屑组分特征 | 第22页 |
·填隙物特征 | 第22-23页 |
·储层结构特征 | 第23页 |
·成岩作用类型 | 第23-32页 |
·压实和压溶作用 | 第24-25页 |
·胶结作用 | 第25-29页 |
·交代作用 | 第29-30页 |
·溶蚀作用 | 第30-32页 |
·沥青充填作用 | 第32页 |
·成岩阶段划分 | 第32-37页 |
·成岩阶段划分标志 | 第33-35页 |
·成岩阶段划分结果及特征 | 第35-37页 |
·成岩相划分 | 第37-40页 |
·成岩相特征 | 第37-39页 |
·成岩相分布模式 | 第39-40页 |
·储层改造模式 | 第40-43页 |
第4章 储层储集空间及其成因机理研究 | 第43-57页 |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 第43-46页 |
·原生孔隙 | 第43-44页 |
·次生孔缝 | 第44-45页 |
·混合孔隙 | 第45-46页 |
·孔喉结构特征 | 第46-51页 |
·孔喉结构参数特征 | 第46-49页 |
·孔喉结构类型划分 | 第49-50页 |
·孔喉结构参数与储层物性关系 | 第50-51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51-54页 |
·孔隙度特征 | 第51页 |
·渗透率特征 | 第51-52页 |
·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 第52-54页 |
·储集空间成因机理 | 第54-57页 |
·次生孔隙发育带成因机理 | 第54-56页 |
·次生孔隙发育带内溶解作用的动力机制 | 第56-57页 |
第5章 储层控制因素研究 | 第57-67页 |
·沉积对储层的控制 | 第57-61页 |
·颗粒成分对储层的影响 | 第57-58页 |
·岩石粒度对储层的影响 | 第58-59页 |
·杂基含量对储层的影响 | 第59-60页 |
·单层厚度对储层的影响 | 第60-61页 |
·成岩作用改造储集物性 | 第61-63页 |
·压实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61-62页 |
·胶结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62-63页 |
·溶解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63页 |
·烃类充注对储层的影响 | 第63-65页 |
·烃类充注抑制矿物的胶结,保存孔隙 | 第63-64页 |
·有机酸溶解易溶矿物,改造次生孔隙 | 第64页 |
·烃类裂解产生高压,缓冲压实作用 | 第64-65页 |
·异常高压对储层的影响 | 第65-67页 |
·异常压力改善储集物性 | 第65页 |
·异常压力可延迟成岩演化 | 第65-67页 |
第6章 储层评价 | 第67-72页 |
·储层分类 | 第67-68页 |
·单井评价 | 第68-71页 |
·储层综合评价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